□康俊亚
当前,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深刻重塑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为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河南应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厚重的中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数字技术赋能中原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价值。数字技术赋能中原文化传承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
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数字技术是将国家顶层设计与河南文化禀赋紧密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抓手。
破解文化发展瓶颈的关键路径。当前,中原文化发展面临诸多现实矛盾。一是海量文化资源与有限展示能力的矛盾。全省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其蕴含的巨大价值远未被充分展示。二是厚重文化底蕴与现代表达方式的矛盾。甲骨文等“冷门绝学”的阐释与钧瓷烧制等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需要更具吸引力的现代话语。三是文化资源富集与产业转化效能低的矛盾。众多历史典故与文化IP尚未得到系统性开发,难以形成具有市场影响力的产业链和品牌矩阵。数字技术通过资源数据化、数据资产化、资产场景化的路径,能够有效盘活沉睡的文化资源,创新文化表达与体验方式,显著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构建“三位一体”的中原文化数字化创新体系。构建中原文化数字化创新体系,其核心在于实施“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即夯实数字底座、创新表达方式、培育新兴业态,三者互为支撑。
夯实数字底座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生产要素的前提。这一过程首先是对海量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数字化采集与标准化处理,将散落于博物馆库房、田野古迹中的文物、古籍、非遗技艺等,转化为可存储、可计算的数字信息。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文化大数据中原中心和中原文化基因库,构建统一、开放、高效的文化数据基础设施。同时,依托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古文字AI识别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为数字底座提供坚实的算力与算法支撑。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将中原大地上静态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供深度开发与活化利用的动态数字资产。
创新表达方式是数字技术与文化内容深度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关键环节。借助XR技术和超高清建模技术,将殷墟甲骨占卜、龙门石窟千年佛光等历史场景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呈现给公众。也可以利用AIGC等前沿技术,将河图洛书传说、黄河历史文化演绎为具有互动性与艺术性的数字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技术应用,探索更多创新表达形式。
培育新兴业态是将创新表达的成果转化为可持续发展新动能的最终落点。其一,数字文博产业集群。线上云展览、文物数字孪生等可以打破实体博物馆的时空限制,让公众随时随地“畅游”。其二,智慧文旅产业集群。智慧旅游可以将全省的文旅资源进行整合,提供智能导览、虚拟体验、在线文创消费等一站式服务。其三,数字内容产业集群。数字非遗工坊能够使钧瓷、汴绣等传统技艺通过数字藏品等形式触达更广泛的年轻消费群体。为进一步推动集群发展,还可规划建设中原数字文创产业园,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
完善中原文化数字化发展的支撑体系。完善中原文化数字化发展的支撑体系,需要从文化治理模式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完善、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等多维度协同发力。
构建数据驱动的文化治理新模式,优化顶层设计与制度供给。一方面,推进政策协同与资源统筹。通过建立跨部门的联动机制,统筹规划数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产业扶持基金,避免资源重复投入与政策效力内耗,形成发展合力。另一方面,构建适应性监管与法律框架。针对数字藏品、AIGC内容生成等新生事物,探索建立“沙盒监管”等包容审慎的监管模式。同时,加快完善数字版权保护、数据资产确权与交易等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育体系,夯实智力资本根基。随着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构建复合型人才培育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其实现路径是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一方面,深化高校学科交叉改革,支持省内高校与头部文化科技企业共建数字文化产业学院或联合实验室,开设“文化遗产+人工智能”“艺术设计+虚拟现实”等交叉学科专业,将产业一线的真实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和科研课题。另一方面,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并通过设立专项人才计划、提供项目孵化支持等方式,吸引并留住既懂文化内涵又通晓前沿技术的“新工科”与“新文科”人才。
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提升中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一方面,打造适配全球化语境的数字内容。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海外用户偏好,将殷墟甲骨文、少林功夫等中原文化IP,转化为游戏、动漫、短视频等多模态数字产品。另一方面,构建多元化国际传播矩阵。除了官方渠道,更要善于运用国际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并积极与海外知名MCN机构、文化博主合作,借助其影响力进行本土化传播。通过构建精准、立体、富有亲和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不仅能让中原文化“走出去”,更能使其“融进去”,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中彰显独特的时代价值。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下一篇:以先导区示范引领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