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要素竞争力 打造文旅融合核心支点
时间:2025-09-26 来源:河南日报 浏览次数:

□祁文华

文旅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要素。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文旅破除“大而全”发展模式,开始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把核心优势做深做精,以单点突破带动了全域兴旺。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时代,河南应立足资源禀赋,锻造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的“单点冠军”,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

推动优化升级,挖掘传统要素新价值

文旅产业实现突破,关键在于以文化为先导,对传统功能载体进行系统改造,使之成为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文化符号。“吃”是感受风土人情最直接的方式,“住”是对生活场景的沉浸式体验,“行”是一段发现之旅,“游”是一次深度的历史文化学习,“购”是吸引力的集中体现,“娱”是活动消遣和互动沉浸。这六大核心要素叠加起来,构成了文旅的综合优势。独立要素的发展深度,则决定了各地文旅的差异化价值。

近年来,我省文旅发展势头强劲,各个要素竞争力显著增强,但个别地方仍存在“重硬件轻内涵、有形式缺灵魂”等问题,要素“机械融合”,特色不够鲜明,表面化、同质化倾向突出。究其原因,不仅在于要素挖掘深度不足、特色极致化呈现不够,更在于创新力度不强,需要进一步运用新理念、新技术,为传统要素注入新动能。

强化创新赋能,提升文旅体验新维度

当前,创新成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六大核心要素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使其超越单一功能,成为承载美学、表达创意、传递价值的综合媒介。

工业技术推动品质提升。现代工业的长足发展,突破了传统文旅项目在技术上的限制,使体验更加硬核。例如,3D打印技术让文物复原精度达到微米级,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被移植到景区灯光秀、喷泉表演中,能够实现毫米级同步精度。这些技术的深度应用,将历史真实感、自然冲击力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独特体验,是塑造市场差异、深化品牌记忆的重要支撑。

数字赋能重塑场景业态。目前,数字文旅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文旅经营主体依托科技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将其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例如,虚拟现实技术通过高精度建模与实时渲染,让游客“穿越”历史场景。河南博物院的“妇好鸮尊”数字文创、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数字沉浸展,都极大地提升了游客的互动感受。这些业态重塑了游客与文旅内容交互方式,将单向的观赏经历变为深度的双向参与。

传播迭代助推价值扩散。现代传媒技术的演进,促进核心要素推介方式持续创新。各个核心要素借由IP植入重新激活存量资源,通过创新表现方式,重塑品牌叙事,构建起从线上“种草”、到线下感受、再到社交分享的完整闭环。近年来,我省“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形象持续深化,各地积极打造特色IP,带动旅游持续升温。

智能服务优化全程体验。智能物联技术的应用,加强了六大核心要素的系统衔接,让旅程更加高效便捷。例如,我省智慧文旅平台“一机游河南”,在行程规划、门票预订、酒店入住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除此之外,无感支付、扫码点单等简化了消费流程;智能闸机把检票时间压缩到3秒内,提升了通行效率。这些设备广泛运用在我省文旅相关的商业综合体、文化场馆、旅游景区、特色街区等,使六大核心要素串联成更加扁平、智能的整体,让旅游回归本质。

增强要素协同,打造文旅发展新生态

打造文旅产业的未来图景,既要培育一批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的“单点冠军”,更要将六大核心要素做深、做精、做出特色,形成相互赋能、协同发展的综合优势。

构筑特色餐饮新高地。振兴“中华老字号”与“河南老字号”,系统梳理、认定和保护承载河南饮食文化精髓的老字号品牌,支持其传承创新,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打造特色美食地标,如开封鼓楼夜市、洛阳老城十字街等,持续办好开封菊花宴、信阳国际茶文化节等美食文化节庆活动。加强豫菜标准化与创新化,制定关键地方菜品的制作工艺和烹饪标准,在传统基础上研发符合现代健康理念和多元口味的新派豫菜、创意小吃,并开发具有河南特色的伴手礼类食品。

营造特色旅居新环境。大力发展主题酒店与精品民宿,鼓励在历史文化名城、核心景区周边发展具有鲜明文化主题的酒店和民宿集群。加强与当地文化的融合,推动住宿与乡村生活、健康养生等概念相结合。坚持高端与经济舒适并举,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推广智能客房、无接触服务、绿色建筑标准、节能减排措施,提升入住便捷度和舒适感。

搭建客引八方新网络。进一步完善交通立体网络,加密主要客源地直飞航班、旅游专列,以及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到重点景区“最后一公里”连接。推广“中原铁道·大河之南号”做法,促进中原文化进站点、进列车。加强沿黄观光通道、南太行挂壁公路等特色慢行风景通道建设。在主要交通干线和景区沿线设置文化驿站、导览牌,通过车载广播、APP推送等方式,为游客提供沿途的历史故事、风土人情讲解,变赶路为赏景、求知。

打造文旅融合新优势。加强核心景区和精品线路建设,不断提升龙门石窟、清明上河园等景区的影响力,精心设计并推广文明探源、黄河文化等主题精品线路。持续开展A级旅游景区复核与动态管理,推动老旧景区设施更新、业态升级、环境优化。发挥我省博物馆、高等院校等作用,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加强康养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夜间旅游等细分领域专项游建设,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加强我省世界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使其成为河南文旅的核心支点。

做强豫礼潮品新产业。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根亲文化等特色文化IP,开发兼具文化内涵、艺术美感、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非遗衍生品。提升景区购物店、文商旅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区的购物环境和商品品质。在购物场所融入文化展示、互动体验,提升购物过程的趣味性和文化附加值。加强胖东来等现象级IP研究、孵化、推广,打造新时代豫购品牌。

繁荣娱乐消费新场景。提升演艺产品品质与多样性,支持大型实景演出、主题公园演艺、沉浸式演出等多层次演艺产品发展,鼓励创作反映河南特色文化、具有市场吸引力的原创剧目。繁荣夜间文旅经济,鼓励城市核心区、重点商圈、文旅景区延长开放时间,打造夜间演艺、夜游项目、夜市美食等特色夜间消费新场景。(作者系新乡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府党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