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先导区示范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时间:2025-09-26 来源:河南日报 浏览次数:

□王张强

今年中共河南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培育一批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总结经验做法,形成一批可实施、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培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是河南省精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片区化理念推进乡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当前,先导区建设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得到农业农村部认可并被全国推广,为全国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河南样板”。

坚持规划引领,构建全域统筹发展格局。一是优化空间布局,绘制县域发展蓝图。立足县域整体发展视角,以片区为基本单元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科学划定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三类空间,优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布局。通过建立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确保规划落地见效。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发展实际及时优化布局,避免“一刀切”和“纸上画画”,真正实现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二是突出分类指导,彰显地域特色风貌。结合不同地貌特征,因地制宜确定村庄发展定位。平原地区重点打造规模化、标准化农业片区,推动粮食生产与特色经济作物协同发展;丘陵地区发挥地形错落优势,着力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培育“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集群;山区聚焦生态资源禀赋,以生态旅游开发为核心,打造生态康养、乡村旅游目的地。注重保护传统村落,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发展。三是强化城乡统筹,促进融合发展进程。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编制,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统筹布局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通过建设县域医疗共同体、教育集团等模式,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支持城市企业到农村投资兴业,形成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良性循环。

聚焦产业融合,夯实全面振兴坚实根基。一是做强特色产业。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培育壮大粮食、果蔬、畜禽等优势产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其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从分散经营向集群发展转变。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市场认可度和影响力。二是推动三产融合。大力发展“农业+文旅”“农业+康养”“农业+研学”等融合业态。依托田园风光、特色民俗、历史文化等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线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支持农民和企业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三是创新经营模式。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制,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入股,参与产业发展和利润分配,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支持合作社发展壮大,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小农户提供专业化、规模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强化资源整合,凝聚共建共享强大合力。一是统筹要素配置,优化资源投入结构。建立健全“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机制,引导各类资源向先导区倾斜。整合涉农资金,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农村特点的信贷产品,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吸引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投资乡村产业发展,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二是加强设施建设,提升基础保障水平。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进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设美丽庭院、美丽村庄。三是激发人才活力。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吸引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兴业。围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领域开展人才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电商带头人、乡村工匠等。

创新机制保障,激发持续发展内生动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保障。建立“党委统筹、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主体”的工作推进机制。成立县级工作专班,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统筹协调解决先导区建设中的问题。实行“县级专班+片区指挥部+乡镇落实”三级联动,片区指挥部负责具体规划实施、项目推进和矛盾协调,乡镇党委和政府抓好任务落地和群众动员。二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行“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引入专业运营团队,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成立运营公司,整合村内闲置农房、土地、山林等资源,统一规划开发,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引导群众参与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移风易俗等事务。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升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三是压实工作责任链条。将先导区建设纳入乡村全面振兴考核重点,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将各项任务分解为具体项目,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工作成效显著的给予表彰奖励。

突出治理协同,筑牢和美乡村稳固基石。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提升村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构建“片区党委+村级党组织+网格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片区党委统筹协调片区内各村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村级党组织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网格党小组联系服务党员群众,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参与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工作,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开展主题党日、技能培训等活动,提高党员素质和能力。二是推进“三治融合”。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健全村民议事协商机制,规范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建立健全村级法律顾问制度,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推进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实现政务服务、矛盾调解、治安防控等事项线上办理,提高治理效能。三是培育文明乡村风尚。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其中,通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形成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营造崇德向善、邻里和睦的社会风尚,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提升乡村文明程度。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学习论坛》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