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建学院 以“五个强化”书写助力城市更新的亮眼答卷
时间:2025-09-26 来源:河南日报 浏览次数:

河南城建学院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城建”特色鲜明的省属本科高校,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系统推进有组织的科研、社会服务、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围绕人民城市建设各领域全链条构建科研创新、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体系,接连交出助力城市更新的亮眼答卷。

强化成果转移转化 激活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新动能

学校紧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使命,瞄准“没得转”“不愿转”“不会转”“没人转”四大难题,持续深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集成改革,努力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助力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成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系统性推进知识产权运营与技术创新应用工作,先后获批“河南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河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为服务城市更新和地方产业升级夯实平台基础。近年来,学校坚持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城市地下工程安全与防灾、历史街区保护与绿色更新、水处理理论和资源化、建筑工业化与绿色发展、建筑垃圾与燃煤废弃物利用、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形成了独特科研优势,获批省部级以上课题230余项、横向课题1200余项,入账科研经费近5亿元,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00余件。

学校主动对接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开展联合科技攻关,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先后与中国电建集团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河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平顶山市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合作,近年来承担了“驻马店上蔡等工程螺旋锚基础加工试验研究”“大幅振荡控制用地端螺旋锚承载测试”“新郑枣园等工程倾斜单螺旋锚基础加工试验研究”等横向科研项目,新增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学校科研团队形成的研究成果《河南省建筑垃圾“试点省”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报告》被《河南省建筑垃圾处置规划 (2018—2025)》采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海绵城市透水铺装材料生产技术指南》等成果多次被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采纳并在全省推广应用,积极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努力为推进美丽城市建设作出应有贡献。目前,学校与中国建设报社、平顶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正在筹备“中国建造发展论坛暨创新研讨会”,牵头编制城市更新导则、好房子指引,努力为推动城市更新和住房城乡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聚焦平顶山市各县区的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启动实施“一县一院”工程,先后联合共建新材料与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研究院、绿色低碳产业研究院等平台,通过推进智库建设、产业发展、双方人员交流、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平台打造,促进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链优化升级,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十四五”以来,学校累计实现成果转移转化500余项,成果转化金额累计2000余万元,在打造“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创新联合体上取得较大进展,在以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强化平台智库建设 构建城市更新全链条支撑体系

一直以来,学校坚持“一盘棋”思想,以推动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为先导,以资源配置评价机制改革为抓手,打造了一批布局合理、运行高效,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校院两级平台智库,构建了城市更新全链条支撑体系。

聚焦城乡建设行业,围绕城市更新、韧性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治理、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等重大战略和行业转型升级需要,学校设立城市更新与建筑新技术研究院、生态环境治理研究院、新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等110余个跨学科研究智库平台,先后获批智慧建造产业学院、中原城乡设计学院、智慧城市行业学院、绿色低碳建筑材料行业学院等11个省、校级特色行业学院和重点现代产业学院。这些平台聚焦城市体检、老旧小区改造、历史街区保护与活化、基础设施升级、生态环境治理等关键领域,在校内外汇聚优势资源,组织师生团队深入行业一线,积极开展前瞻性理论研究和实践性项目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政府制定城市更新政策、编制专项规划等工作中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和扎实的技术支持。学校依托系列创新平台,从绿色转型、智慧赋能、低碳生态与安全韧性四个维度,提供了关键性技术支撑与智力支持。一是驱动绿色转型,突破环境治理与资源循环瓶颈。面对城市更新中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学校平台智库发挥重要作用。河南省水体污染防治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和河南省绿色低碳水处理技术与水资源利用国际联合实验室专注于水环境污染防治与资源化利用,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饮用水安全及水资源高效回收利用提供先进技术保障。河南省固废材料道路工程循环利用重点实验室针对旧城改造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研发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助力“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物质代谢循环发展。二是坚持智慧赋能,构建数字驱动的城市更新模式。数字化是提升城市更新科学性、高效性的必然路径,学校在此领域布局多个关键平台。河南省城乡规划大数据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城市体检、空间规划和设施配置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推动城市更新由“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转变。河南省智慧交通决策规划与管理工程研究中心致力缓解区域交通拥堵,赋能城市交通微循环优化,全面提升路网运行效能与应急韧性。河南省数字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BIM、智能建造等技术贯穿于项目设计、施工与运维全流程,显著提升工程品质与效率,以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城市建设。三是夯实安全根基,增强城市更新区域的安全韧性。城市更新须坚守安全底线,学校相关平台智库为既有基础设施的性能提升与防灾减灾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土木减灾防灾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工程材料与水工结构重点实验室致力于工程结构安全、耐久性与抗震抗灾能力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老旧小区、桥梁、综合管廊等设施的加固与性能提升,成为城市生命线安全的重要保障。四是培育创新生态,凝聚城市更新持续发展动力。依托既有的技术研发基础,学校积极构建推动成果转化与政策创新的支撑平台。河南城建学院大学科技园作为省级科技孵化载体,成为师生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培育的重要阵地,为城市更新持续注入创新技术与企业力量。依托该校法学院获批的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基地,聚焦城市更新中面临的土地、产权与文物保护等复杂法律问题,有效发挥公共法律服务智库作用,营造有利于城市更新实施的法治环境。

学校通过系统布局核心科研平台智库,逐步形成了覆盖“环境治理、智慧规划、智能建造、安全监测、政策法治”的城市更新全链条技术支撑体系,在助推河南省城市高质量发展与有机更新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强化社会服务职能 推动城市更新按下“加速键”

学校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1+2+4+N”目标任务体系,强化社会服务职能,着力推进新质生产力与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引导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广大教师带领学生团队直接参与河南省的城市更新项目,从前期调研、规划设计到技术咨询、施工管理,提供了“一站式、多维度、全过程”的高质量服务。

高质量完成城市体检项目,奠定城市更新基础。城市体检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系统治理“城市病”问题、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后续城市更新找准方向和重点。城市体检内容包括生态宜居、生活舒适、安全韧性等9个一级指标,点多面广、多学科交叉特征显著。学校受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委托,先后两次参与该市城市体检工作,从住房、小区(社区)、街区、城区(城市)四个维度出发开展工作,综合应用建筑检测技术、无人机倾斜摄影、BIM、GIS数据分析、城市信息模型3D建模、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形成2022年《平顶山市城市自体检总报告》《平顶山市城市自体检专项报告》和2023年平顶山市城市自体检“一图一库一清单一报告”,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西北片区城市体检工作座谈会上得到该部高度肯定,受到平顶山市委、市政府高度评价。

深度参与水污染防治与修复,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依托河南省水体污染防治与修复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绿色低碳水处理技术与水资源利用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省级实验室,组建水污染防治与修复团队。团队老师根据平顶山发展实际状况,对平顶山市17个矿企单位矿井废水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不同水质废水梯级资源化利用方案,相关研究成果被河南平煤神马环保节能有限公司应用,实现了集中运维成本降低和水资源回收利用,节支总额约1800万元/年。发挥高校智库资源优势,先后编制《平顶山市水环境污染现状调查及承载能力评估研究》《黄河流域濮阳段水生态调查与评价》等调查报告,从治理、保护、修复等多个层面,针对问题河(支)流提出了水生态环境提升的措施建议,为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等相关域段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为省内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基础支撑,对全省推广水生态环境调查具有重要意义。组建“城市地下空间安全与地质环境治理研究团队”“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团队”等专业团队,服务城市建设,开展排水管网普查与检测。应用CCTV管道检测等技术手段先后完成了开封、汝州等地排水设施普查与检测项目,对排水管网及配套设施开展全面排查“体检”,共排查管道长度406.3公里、污水检查井8620座、雨水检查井13902座、排水泵站28座,累计发现市政管网4721处缺陷,为维护城市水安全、提升水灾害防御能力及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该校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团队以过硬的技术实力全程参与平顶山市湛河综合治理工程,湛河综合治理工程是平顶山建市以来最大的民生工程。针对湛河流域水质改善、生态修复等关键问题,团队成员多次深入流域沿线开展实地勘察,采集水样、分析数据,结合流域水文特征与城市发展规划,制定了科学的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方案,为湛河实现“河畅、水清、岸美、生态”的治理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如今的湛河已成为平顶山市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不仅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更带动了沿线文旅产业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服务平顶山市城市更新过程中,先后完成平顶山研学基地详细规划、平顶山火车站片区城市更新、叶县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叶县北关闸西北路游园扩建、叶县人民路南延及民锐花园建设等多项规划设计和改造项目。学校综合设计研究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承担平顶山市湛河区背街小巷改造更新设计项目,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对该区133条街巷分级分类,现已完成11条道路的方案设计与施工图编制。这种“真题真做”的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城市更新的品质与效率,也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绝佳的课堂。

强化学科专业建设 夯实城市更新人才与创新根基

学校积极应对资源多元化、数据规模化和教育智能化变革,聚焦城市更新和建筑更新,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学科专业联动,构建“学科、专业、课程、学术团队、教学团队、科研平台”一体化建设模式,并将相关学科专业发展前沿成果、最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全面促进学科专业全要素改造升级。

强化学科内涵建设。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行业产业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构建了城乡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覆盖城乡建设全链条的学科体系。学校锚定高水平城建大学建设目标,多层次多维度高位谋划开展“学科建设年”系列活动,强化学科建设龙头地位,持续优化学科结构、突出优势特色、着力内涵建设、促进交叉融合,推动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学校层面上持续加强学科建设工作顶层设计,以“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强化重点、彰显特色”为目标,大力推进“育原筑峰”学科建设工程,实施学科提升行动计划,设立筑峰学科、育原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等学科提升计划项目,规划布局土木工程等5个学科筑峰项目、城乡规划等8个学科育原项目、城市更新等4个新兴交叉学科培育项目,分类分层次推进学科建设,着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学科综合实力。学校厉兵秣马、砥砺奋进,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实现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新跃升,拥有土木水利、资源与环境、材料与化工等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正在大力推进新增硕士学位点培育建设,深化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全面推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城市更新和建筑创新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撑。

促进专业提档升级。学校对接国家战略和城乡建设行业发展需要,坚持“撤、增、锻、塑”并举,做强“城建”优势工科专业,打造“工程”特色经管专业,改造传统文科专业,布局新兴急需专业,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现有55个本科专业中服务城乡建设领域的有43个,占比78.18%,是河南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行业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十四五”以来,围绕住房城乡建设行业发展和平顶山市电气装备制造产业链等建设需要,新增智能建造等3个河南省急需特需本科专业,申报环保设备工程等6个平顶山市区域紧缺本科专业,打造规划与建筑设计、工程建造、智慧城市等5个“城建特色”专业集群和智能电气与新能源、新材料与生物化工等2个服务地方的“5+2”专业集群,形成了与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建设格局。通过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学校先后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9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2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6个专业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

强化人才培养供给 为城市更新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学校着眼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优化本科人才培养生态,重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努力为城市更新与韧性提升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保障。

优化本科人才培养生态。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培养重心从“学知识”向“强能力”转变,推动人才培养从知识体系走向能力体系,培养学生“从0到1”的创新意识、计算思维、批判思维以及协作沟通、跨界融合、复杂问题解决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修订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时,推进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强化掌握数智技术和工程实践技术的人才培养导向,建构学生对数智技术及其进化规律的认知,使其掌握城乡建设领域关键和颠覆性技术的新知识、新方法,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重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以省级、校级产业(行业)学院为载体,发挥“政、校、行、企”四方主体作用,建立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论证课程体系、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实施授课、共同组织实践、共同建设基地、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共同指导创新创业“八共同”长效机制,达到全面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扎实理论基础、卓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目标。学校与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平顶山市政府、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坝道工程医院(平舆)等210多家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协同育人合作关系,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着力培养“社会有需要、单位受欢迎、个人能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形成了城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了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促进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稳居河南省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遍布省内外建筑设计院、城乡规划研究院、市政设计研究院等机构,直接服务于城市更新与韧性提升一线,受到用人单位充分肯定,被赞“基础好、上手快、后劲足、素质高”,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城建学子品牌效应已经形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河南城建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持续推进有组织的科研、社会服务、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不断健全完善助力城市更新的体制机制,努力为河南省城市更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