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王孟鹤)“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会议部署的7个方面重点任务,紧扣这一目标定位,抓住了群众最为关心、最为期盼的问题,为平顶山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提供了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7月29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洪涛在市城市更新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主发布词。
杨洪涛表示,作为典型的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平顶山在城市更新行动中面临老旧小区改造、工业遗产活化、基础设施提升等多重任务,产业转型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的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更新工作,始终将改善民生、传承文脉、激发活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更新路径。今年我市建立城市更新工作专班,设立7个专项工作小组,同时整合老旧管网改造、海绵城市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7个议事机构,加强领导力量,纳入城市更新组织体系一体化推进。市内五区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工作。
在城市更新政策上,我市谋划构建“1+2+N”体系,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城市更新工作条例》;制定出台《城市更新实施办法(试行)》《城市更新工作实施方案》;制定《背街小巷改造提升设计导则》《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标准(修订版)》《路灯改造导则》《园林绿化管理导则》《绿地系统规划》等各类技术标准,为城市更新工作提供有效技术支撑。同时,我市坚持“成本倒算”工作法,编制完成城市道路、桥梁、绿地、房屋等10余项工程造价经济指标,为项目投资决策、审计决算提供有效参考。
在城市更新项目谋划上,我市坚持以项目为依托,系统实施六大城市更新行动,科学划定18个城市更新单元,先期启动10项重点工程。截至7月28日,我市已录入省城市更新项目库四大类25个子项共449个项目,总投资1058.34亿元,形成竣工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
在城市更新工作推进中,我市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修复治理“十四五”历史遗留矿山1256.07公顷,实施山顶公园升级改造,先期建设北部环山生态路25.4公里,总长20.3公里的祥云河干线工程大头落地;市区十八溪塘治理圆满收官,累计铺设截污管道9041米,清理河道11805米、35415立方米;实施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打造49.5公里的生态环湖路,白龟湖沿线成为城市亮丽新名片;把陶瓷文化、三苏文化、说唱文化等植入城市建设,把矿区精神、库区精神、特区精神等融入城市风貌。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投资7亿多元,将330亩(1亩≈666.67平方米)废弃闲置矿区土地转型建设为集医疗、护理、康复和养老于一体的医养生态文化园。逍窑妙境文化产业园项目依托北部山区土寨沟砖瓦窑洞和战备粮库,与河南中旅集团合作,创意打造出融合工业风、田园风与自然风的文旅场景,老粮库变身为粮库民宿、粮库咖啡、粮库茶吧,霍夫曼砖窑厂被打造为非遗美食特色街。
同时,我市聚焦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城市更新重点任务实施,推动老旧小区“逆生长”,让市民安居更安心。截至7月28日,我市争取中央资金19.6亿元,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215个,惠及居民16.2万户;有序推进30个完整社区试点建设,着力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成社区食堂15个、日间照料中心37个,“一老一小”服务半径缩短至500米。
近年来,我市谋划实施72项优化路网项目,建成区城市道路总里程由346.7公里增加到600.59公里,路网密度由4.60公里/平方公里提升到8.18公里/平方公里,相关数据指标位于全省第一方阵;完成城区绿化90.10万平方米,新建改造“桂花园”“逸康园”等14个口袋公园;累计新建改造供水管网126.56公里、天然气管网38.1公里、供热管网5公里,完成雨水管道铺设29.35公里、零星积水点改造57处、雨水泵站提档升级10座;建成公共充电站116座、公共充电桩1131个,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承载能力持续提升。
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全市已下达资金地下管网项目8个、国债资金2.24亿元;在地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市通过城市更新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申报项目24个、总投资11.67亿元;在房屋改造建筑节能方面,全市6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已争取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0.63亿元。同时,我市拟申报城中村改造项目4个、改造户数2330户、总投资28.8亿元。我市冬季清洁取暖项目总投资14.04亿元,其中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4.68亿元已下达。全市报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核批准纳入国家超长期国债补贴的82部电梯已全部完工。
我市推动火车站和青少年宫老旧商圈更新,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完整社区;稳步推进老旧厂区工业遗存活化利用,14个老旧厂区的住户清退、危房拆除、地籍调查、规划包装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持续推进老城区功能疏解,15家行政事业单位腾退办公点,改造为幼儿园、小学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我市积极组织“好房子”建设典型案例征集,发布首批4个“好房子”案例,代表了当前我市住宅建设的先进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助推市民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跨越。
环湖路全线贯通、北部环山路全线通车、祥云河全线通水,实现了党委政府多年未了的夙愿;新华路、湛河北路、山顶公园全面提质提档,功能与品质显著提升,满足了市民多年的休闲期盼;老旧厂区活化、老旧办公庭院的适老适幼改造,解决了一批市民的烦心事闹心事;背街小巷整治、停车难治理让市民亲身感受身边的变化,对城市发展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明显增强……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市正走出一条内涵集约、绿色低碳、文脉赓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