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土地超市”高效配置土地资源——土地要素活起来 项目落地快起来
时间:2025-07-30 来源:平顶山日报 浏览次数:

近日,在市大地自然资源交易中心,企业代表王先生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轻点鼠标,位于高新区的一块面积约70亩(1亩≈666.67平方米)的工业用地影像实景、土地用途、宗地四至范围等信息跃然眼前,一览无余。这块土地在“土地超市”上架仅两周时间,已有3家意向企业向市大地自然资源交易中心咨询购买信息。

“以前找地像大海捞针,现在像逛超市一样方便。”王先生的感慨道出了我市破解土地要素配置难题的关键一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借鉴海南经验,在摸清全市可供应土地“家底”的基础上,于今年初建成运行了“土地超市”平台,将“项目等地”和“土地晒太阳”的双重困境消融于一场要素配置的深度变革之中。

破解供需困局 激活闲置资源

土地要素配置效率低下,长期制约着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与速度。优质项目苦于“无地可用”,“一个项目要落地到合适的位置非常不容易。面积是否合适、周边配套设施是否完善等因素,都是在‘找地’环节必须慎重考虑的。几块地反复对比下来,往往大半年时间就过去了。”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京伟介绍,找一块合适的地,让项目方劳心劳力。存量资源的闲置与项目建设的需求形成了现实的矛盾体。

传统的“招拍挂”供地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不同用地者不同情况的用地需求。一方面,企业难以全面、便捷地掌握地块有效信息;另一方面,政府部门想精准、及时匹配项目需求的等待时间也较长。2022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方案为破解困局指明了市场化改革方向。海南“土地超市”的成功实践,为我市的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鲜活路径。

上线智能平台 构建运行体系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上线的“土地超市”,并非简单的信息公告栏。这是一个深度融合地理信息、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地图及视频流技术的智能化平台,构建了“前台展示”“中台调度”与“后仓管理”三位一体的运行体系。

“前店”购物,一键触达土地全貌。企业用户登录平台或移动App,可按区域、用途、面积等精准筛选地块。每一宗土地的数据信息丰富翔实——权属清晰、规划明确、地价透明,更可以实景浏览土地现状影像情况。看中的地块可以加入“购物车”进行收藏,并向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发起用地意向申请。后续可根据市县供地计划,参与公开竞买土地或者通过土地二级市场交易获得土地。政府部门在承诺期限内为经营主体办结用地手续。“交地即发证”,极大压缩了项目等待时间,为“拿地即开工”铺平道路。

“中台”调度,全生命周期智慧流转。作为核心枢纽,数据平台实现了土地流转的智慧化贯通。“土地超市”平台将录入数据权限下放至各县(市、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局属各分局,由其将梳理出应纳入“土地超市”的土地录入“土地超市”平台,并于每季度末对土地进行盘点和更新。

“后仓”保障,数字货仓动态充盈。“土地超市”的生命力在于丰富、优质的“货源”。所有纳入“超市”的土地资源均经过严格核验,汇入标准统一、坐标统一、动态更新的“资源仓库”。新的土地信息及时纳入“土地超市”,已供应的土地及时移出“土地超市”,保证了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货仓来源多元。盘活存量“家底”,系统梳理政府收储土地、合规的批而未供土地(不含基础设施划拨用地)、依法收回的土地(含闲置土地处置)、符合条件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激活二级市场,专门搭建土地二级市场交易平台接口,将企业手中符合转让条件的“供而未用”土地及其他可流转地块纳入“土地超市”,打通土地流转堵点。

打通流转链条 优化配置效能

“土地超市”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其强大的系统集成能力,推动交易链、服务链、监管链“三链”深度融合。

交易链高效打通。超市平台与土地一级市场交易平台、二级市场交易平台深度互联。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从“超市”选取地块,可直接推送至相应交易平台进行公开出让或转让,企业选地与交易环节无缝衔接,流程极大简化。

服务链极致优化。平台深度链接不动产登记系统,强力推行“交易+登记”一体化服务模式,实现“缴费即交地”“交地即发证”。市大地自然资源交易中心设立线下“超市”实体展示厅与服务专班,提供从政策咨询、智能选址指导到手续办理的“一站式”服务,让企业省心省力。

监管链形成闭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明确规定所有拟交易土地必须经超市“上架”并在对应交易平台公开交易,确保阳光透明,并利用“土地二维码”赋予地块唯一身份。后台工作人员可实现“云监工”,并督促及时开工竣工,有效破解闲置问题,形成“储、供、管”全链条闭环。

释放改革红利 升级营商环境

“土地超市”运行数月,其制度创新的红利正加速释放。

化解“项目等地”之困。超市如同一个永不落幕的土地推介会,汇聚全市可用建设用地资源。市恒展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先生深有感触:“通过平台,我们一周内就锁定了完全符合要求的地块,找地效率比过去提升了几倍。”充足的“货源”有效缓解了产业用地紧张局面,为重大项目尤其是制造业项目的快速落地提供了坚实保障,成为平顶山“抓项目、促投资、增动能”的关键支撑。

破解“信息壁垒”之痛。信息高度透明是“土地超市”的核心竞争力。“地图看地、实景看地,等于把地块‘搬’到了眼前,做决策时心里特别有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气装备产业园区主任李凯如此评价。信息的对称性显著降低了企业的搜寻成本、沟通成本和决策风险,营造了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土地市场环境,增强了投资者信心。

提升“资源配置”之效。市县一体化平台彻底打破了区域信息隔阂藩篱,实现了全域土地资源的统一展示、统一管理、统一推介。平台提供的智慧分析功能,如土地状态为待供应、交易中、已成交或是交易终止,均可助力企业科学决策,引导土地要素向高效率领域、重点发展区域精准流动,促进了产业布局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政务服务”之质。“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的承诺,是对传统土地供应冗长流程的革命性重塑。通过系统深度联动和服务高度集成,大幅压缩了企业从获得土地到开工建设的时间成本和制度性成本。这显著提升了政府服务效能和企业的获得感、满意度,成为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的一块金字招牌。

构建支撑体系 谋划持续升级

“土地超市”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环节,无论是土地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还是土地交易的洽谈、签约和后续服务,都需要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交流,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土地超市”定位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制度集成创新”。为确保其长效运行、持续领先,该局构建了坚实的支撑体系并规划了清晰的升级路径。

组织保障有力。成立由局长挂帅的专项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分工,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规则护航有据。该局制定出台了《建设“土地超市”的实施方案》,为平台运行提供了规范、有序、可持续的交易规则、监管细则。

资金支持多元。积极争取财政预算保障,同时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平台运维与功能拓展,确保持久活力。

一码溯源赋能。为每宗地块生成专属“土地二维码”,扫码即可获取地块全维度信息,方便公众及时查询。

功能优化迭代。该局将持续借鉴海南等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反馈,对门户界面、智能选项、分析工具等功能模块进行迭代优化,提升用户体验和工作人员效率。

“我们将加强对土地交易后续的跟踪服务,及时了解企业的用地需求和发展情况,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胡京伟说。7月17日上午,全市房地产地价座谈会在该局召开,座谈商业住宅用地地价问题,并向众多企业演示了如何使用“土地超市”。

据了解,“土地超市”将在巩固土地要素配置主阵地的基础上,探索将矿业权等更多品类自然资源有序纳入,汇集更多地块信息录入大平台。届时,可实现对全市自然资源更精准的查找匹配和更高效的集中统一管理,持续推动优质项目特别是重大产业项目精准选址、快速落地生根,将“土地存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量和发展动能。

“土地超市”绝非简单的名词创新,它是以数字化平台为筋骨,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对土地要素配置全链条进行的系统性重塑。这是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创新举措,更是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它让曾经“沉睡”的土地资源得以“醒来”,在阳光下公平“上架”;它让渴求落地生根的项目能够像“购物”一样便捷地“下单”。这背后是政府部门破除要素流动壁垒的坚定决心,更是提升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的最大诚意。

当数字技术唤醒闲置土地,当“交地即发证”的承诺从文件走进现实,我市以“土地超市”的生动实践,有力印证了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激发市场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密钥。在土地要素流动的活水滋润下,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沃土正孕育着更为蓬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