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双链”融合 聚力向“新”攀登 ——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观察之二
时间:2025-07-29 来源:平顶山日报 浏览次数:

盛夏时节,在平顶山东方碳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碳素)研发中心,一项高导热石墨混捏预处理新工艺的成功突破,正悄然改变电子设备散热材料的产业格局。这不仅是企业攀登技术高峰的里程碑,更是我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

“项目初期,技术、资金等难题像一座座大山横在我们面前。”7月21日,东方碳素研发部部长樊少璞坦言。关键时刻,市科技局精准服务,协助企业成功申报并获批2024年度第二批省科技研发计划联合基金600万元重大项目经费支持。企业主动联合高校智库,组建跨材料科学、化工工艺等多领域的精锐研发团队,引入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工艺的精准控制。历经千百次试验,终获突破,大幅提升了石墨产品的导热性能与生产效率。通过高导热石墨混捏预处理新工艺开发项目开发的粘结剂沥青改性技术,每月可生产100吨改性粘结剂沥青,产品技术指标达国内先进水平。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两城”建设为牵引,聚焦“7群12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尧山实验室、河南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实质化运行,创新策源能力持续提升;创新型企业总量达825家,其中省创新龙头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438家;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尼龙新材料产业分中心落户,尼龙新材料开发区、高新区获批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13个项目获国家、省科技进步奖。

创新融合的成效,在市场端得到印证。上半年,全市技术合同登记金额39.58亿元,同比增长80%。这一数据背后,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紧密协作:155项企业技术合同贡献31.6亿元,占比超八成;189项产学研联合研发合同推动4.84亿元“智力”流向生产线。其中,技术开发类合同成交额飙升371.56%。舞钢市、宝丰县、郏县、高新区等地立足产业特色精准发力,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加速形成。

创新活力的迸发,离不开创新的沃土。我市创新构建全链条科技惠企服务体系,出台了平顶山市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若干措施,系统整合创新全链条支持措施,新增6类“免申即享”事项。通过创新“直通车”机制,2023年以来我市持续加大科创奖补激励——2023年990.7万元普惠奖补、2024年5338.56万元省产业联合研发基金直达企业;2025年首批1427万元“免申即享”资金及4000万元新材料研发基金也“蓄势待发”。“无须跑腿,资金自动到账,让我们能更专注于研发。”这是瞪羚企业负责人的共同心声。

市委十届八次全会围绕“建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筑牢“两城”支撑,明确提出“突出创新引领”“优化产业生态”“构建优质企业梯队”等战略路径,为科技创新深度赋能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们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聚焦打造‘五个一流’,推动创新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市科技局局长李庆豪表示,下一步将协同市创新平台服务中心,强化尧山实验室等重大平台运行保障,提升现有5家省重点实验室运行质效,积极争取五星新材特种石墨实验室纳入全省布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梯次培育创新型企业,完善惠企科技政策体系,提升各类企业创新能力,营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创新生态;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省产业联合研发基金项目,支持领军企业加快突破产业“卡脖子”和关键共性技术,助力重点产业链群能级跃升;依托“7群12链”需求畅通成果转化通道,将创新链深度嵌入产业链,以科技成果赋能产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