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学院课题组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尖端领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由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共同组成,主要包括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中药(饮片、中成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是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政策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省委、省政府把生物医药产业纳入“7+28+N”产业链群建设总体布局,作为未来发展新赛道,聚力打造现代医药产业集群。近年来,我市将生物医药产业链纳入12条重点制造业产业链攻坚突破范畴,建设了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培育了一批重点企业,逐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产业集聚度不高、研发能力有待提升、企业内生动力不足、资本撬动能力弱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力提升和高质量发展。因此,我们应在战略和政策上采取“锻强长板+补齐短板”“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市场需求+制度供给”等办法和措施,以增强产业支撑力、释放新质生产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壮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要坚持以聚力项目攻坚为导向。一是坚持“项目为王”。强化机遇意识、拼抢意识、效率意识,把产业项目作为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聚焦培育壮大重点产业链群,健全完善谋划项目、洽谈项目、落地项目等机制。推动上市公司、产业集团加大对产业链相关企业的资源整合力度,紧盯产业链图谱,积极开展产业合作对接,强化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产业链“由弱到强”的转变,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有针对性地引进落地一批显示度高、带动性强、经济效益优的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建成集研究开发、中试实验、孵化培育、加工制造于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二是加强规划引导。科学优化产业布局、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瞄准“专利窗口期”,通过聚焦研发投入、拓展市场渠道等方式,筛选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种实施重点突破,抢占市场先机。支持企业重点发展疾病防治需要的创新药物,引进落地一批相关药品生产企业。加速发展高端仿制药,针对临床用量大、销售额位居前列的、已经到期和即将到期的国外专利药物,支持骨干企业加强仿制药技术工艺研发攻关,引进上市许可持有人,发展一批仿制药。
要坚持以加快产业做强为目标。一是开展标志性产品产业化攻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推进产业结构由化工原料、医药中间体生产为主向医药原料药及制剂产品为主的转变。加强原研药、新型制剂等研发,形成“基础化工原料—医药中间体—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产业链。二是发展壮大特色中药产业链。以“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和标准化基地为基础,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加快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种植进程。开发中药新品种,坚持“上中下游”产品相结合,推动“医、药、养、康、旅”一体化融合发展,推进产业从“单点引领”向“链式生态”转型。三是打造中高端医疗装备研发制造高地。支持圣光集团等企业开展高频消融止血手术电极、腹腔镜线结推送缝合器等中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支持立科达等企业加快AI智能防摔马甲、穿戴式智能心电监护仪等康复辅具和适老化照护器材的研发应用,高标准建设平顶山大健康产业园,夯实“北有长垣、南有平顶山”国家地理标志名片,打造百亿级高端医疗器械制造产业集群。深挖氯氢能源潜力优势,科学研判氯氢能源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找准发展模式,做好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和功能布局。
要坚持以壮大经营主体为任务。一是做强引领性龙头企业。提升“链主”企业整合配置资源能力,精准制定促进企业发展的务实管用政策,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市场主导力、创新引领力、群链带动力的领航企业、头雁企业,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力度,提升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实力。瞄准国内百强生物医药产业重点企业或境内外上市生物医药企业,突出招大引强、招精引优,深化合资合作。二是壮大关键环专精特新企业。持续加大引导培育力度,从企业发展、金融服务、知识产权、荣誉申报等方面对企业进行支持辅导。重视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鼓励专精特新企业为生物医药产业链开发配套技术,针对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卡脖子”环节,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参与“卡位入链”供需对接活动,推动上中下游企业紧密联动、大中小型企业齐头并进。三是开启“平药出海”新模式。发布我市已获批的生物医药创新药械产品目录,按照应配尽配原则,推动加快进入医院应用。发挥医保定点连锁药企社会作用,推进集采药品下基层,开展“平药”专卖柜台试点,售卖本地名优药品,整合销售渠道,共享市场资源,成立线上线下“平药”大药房,方便消费者购买质优价廉的平价药品。
要坚持以强化科研攻关为牵引。一是注重协同联动。秉持高校与企业同题共答、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研发与应用同向发展理念,深化拓展“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名企+名校”协同创新发展模式,组织高校优化资源配置,开放科研设施,校企协同攻关、联合培养,推动科技副总、产业导师扩围增效,鼓励高校产出的重大科研成果优先在园区转化,促使科研成果加速走向生产线、融入产业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有效形成新质生产力。二是搭建技术平台。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作为基础研究成果迈向市场的第一步,是创新链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往往也是高校不愿做、企业不敢做、政府不会做的“断裂带”。依托中国尼龙城和白龟湖科创新城建设,统筹布局一批药学研究、药物质量检测等关键共性技术平台,着力提升药品和医疗器械研发、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等研发服务水平。三是育强用好人才。扎实做好“引育用留”文章,创新激活人才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用人机制,为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支持骨干企业与重点高校院所广泛联合对接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一批行业高层次人才。加大人才政策柔性供给和刚性兑现力度,完善落实人才激励制度,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健全政策激励机制,全力集聚生物医药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管理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
要坚持以做优服务保障为宗旨。一是提升服务质效。加强与国家及省级政策的衔接,突出产业发展政策的集成化、精准化、实效化。建立“政府—医院—企业”定期对话机制,规范医疗机构药械入院应用程序,对纳入医保项目的创新药械本着应配尽配原则尽快入院。开展药械新品和重点产品发布推介,为医疗器械产业化应用和新药推广应用提供平台支撑。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加大财政、税收、要素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发展资源要素向我市的优势领域、优势企业、重点项目、重要环节、重大成果聚集。统筹用好各类政策性基金,加大中长期投资者和耐心资本培育力度,组建生物医药领域专业化投资团队,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生物医药研发、生产等领域的支持,持续推动有条件的生物医药企业上市融资。三是抓实要素保障。加强统筹平衡用地、用电、用水、排污等指标,将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环评要求的生物医药产业用房用地优先纳入建设规划,进一步拓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空间。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高位嫁接新兴产业方面具有引领作用,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着眼全国发展大局,立足本地实际,发挥自身优势,明确主攻方向,做好五个坚持,全面推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2025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智库研究项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河南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执笔:李宁、张振江、张永凤、高钰莹、乔欢欢、张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