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上午,走进位于鲁山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的远中电气有限公司,只见工人们在生产车间组装厢式变电站。
“目前,公司是订单化生产,产品主要销往电力行业,去年销售营业额达1.3亿元,预计今年可突破两亿元。”该公司综合人事部经理张凯凯介绍。
远中电气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现有员工200余人,核心产品涵盖电能计量箱、高低压成套设备、输变电设备、电力电缆等。
10多年来,该公司始终坚持“以质量求发展、以科技为引领”的经营发展思路,聚焦绿色化、智能化方向,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附加值,已形成规格齐全的产品矩阵,销售区域辐射河南、湖南、甘肃等20多个省份,在电力产品市场有较高的美誉度和行业影响力。
目前,该公司共取得技术专利74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先后被评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瞪羚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省企业技术中心,被批准为省、市两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一系列成绩的背后,是该公司植根本土、独具特色的创新机制与深耕实践。公司的创新,并非单一的技术突破,而是构建了一个以1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为基石、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动力的数字化创新生态。
深化产学研融合,激活创新源头活水。2013年,该公司与河南城建学院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补齐了公司科技创新的短板。正是在这一平台上,多项软件系统的底层算法得以优化,技术难题得以协同攻关,为该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注入了强大的学术基因、拓宽了前沿视野。
“软硬一体”,驱动研发与生产智能化。1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度融合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与运维服务的全流程:在产品研发端,软件发挥着“智慧大脑”的作用。如电力变压器抗短路能力信息管理软件、电力铁附件应力应变分析工具软件和互感器谐波分析与抑制工具软件通过先进的算法,优化产品设计,大幅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与性能,缩短了研发周期。
科技创新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市场应用来体现。该公司依托变压器节能优化控制等核心技术,通过精准的算法控制,有效平抑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波动性,确保了并网电能的质量与安全,已在平顶山地区多个光伏电站稳定运行,年均助力减排二氧化碳超10万吨。
此外,该公司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不忘承担社会责任,设立“一元一爱心”基金,用于助学济困,累计投入资助和帮扶资金300余万元,积极参与“光彩助学”行动,资助困难学生200多人次;同时,充分发挥实体企业的地缘优势,有针对性地对本地农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指导,安排合适的就业岗位,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
未来,远中电气有限公司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深化与河南城建学院等高校的合作,不断丰富和完善软件技术体系,向着成为中国电力装备领域数字化领军者的目标稳步迈进。
(本报记者 常洪涛 实习生 张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