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十四五”发展成就巡礼|群链织就产业网
时间:2025-10-28 来源:平顶山日报 浏览次数:


图片2.png

10月27日,清晨的中国尼龙城,纯度99.9%的氢气通过管道精准输送至下游企业,经过化学反应生成己内酰胺,再经聚合、纺织等工序变为航空用浸胶帘子布;百公里外的智慧矿山,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从每班22人减至6人,5G信号穿透煤层实现智能开采;郏县厨具产业园里,铸铁锅经过自动化生产线加工,即将摆上欧美商超的货架……

“十四五”时期,我市聚焦7大产业集群和12个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建设,以“串企成链、聚链成群”的韧劲,绘就了一幅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化产业强市跨越的壮丽画卷。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储能、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数字经济、轻工纺织、绿色食品7大产业集群,如同7根坚实的支柱,共同撑起平顶山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宏伟大厦;12个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则如条条动脉,为这座大厦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核心引领:尼龙“王牌”打造世界级产业高地

“以前原料靠外购,运输成本占比高,现在氢氨项目投产后,管道直接送料,成本降了近20%。”10月27日,河南神马尼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指着中控室屏幕介绍说。作为平顶山产业转型的“一号工程”,中国尼龙城在“十四五”时期完成了从单一原料生产到全链条布局的蝶变,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达946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超40%。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产业链的纵向深耕与横向拓展。投资27.68亿元的河南神马氢化学有限责任公司氢氨项目,从2021年打下第一根桩基到2023年机械竣工,2000余名建设者挂图作战,建成了年产40万吨液氨和4亿立方米氢气的“能源心脏”。如今,在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开发区9.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87家企业形成闭环:氢氨供向河南神马尼龙科技有限公司,转化为己二酸、己内酰胺,这些中间体再输送至河南神马普利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制成切片,最终经平顶山神马帘子布发展有限公司等下游企业加工,变成360多个规格的高端产品,远销全球。

关键数据见证实力跃升:尼龙66工业丝、帘子布市场占有率从“十三五”末的全球领先跃升至世界第一;尼龙66盐产能稳居亚洲第一;己二酸产能跻身世界第四、国内第二;尼龙66切片产能从国内前列升至亚洲第一、世界第四。2023年,尼龙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河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国尼龙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平顶山“材料之都”建设的核心支撑。

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为破解园区封闭运行与村民出行的矛盾,叶县投资近5000万元拓宽道路、修建绕行通道,将灌溉支渠改造为暗涵铺路,既保障了87家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又方便了周边村庄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前上班要绕路,现在家门口就是新路,园区还招了不少本地工人。”叶县龚店镇前棠村村民王建国的话道出了群众的获得感。

双轮驱动:优势产业老树新枝萌新叶

在平高集团储能产品生产车间,机械手精准组装着储能柜体,这些产品正运往全国各地的新能源项目现场。“十四五”时期,平顶山两大优势产业——电气装备制造与特钢不锈钢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和链条延伸,实现了规模与质量的双重突破。

电气装备制造产业已形成以高压、超高压开关为主的产业集群,2024年总产值达241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5%。72家规上企业中,涌现出2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平高电气更是斩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其储能产品市场占有率、储能容量、储能功率均居国内第一,电极式锅炉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省级平台,彰显了“平顶山制造”的硬核实力。

舞钢市的特钢生产基地里,宽厚钢板在轧机上缓缓成型,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特宽特厚钢板生产研发基地。“十三五”末还在完善冶炼环节的特钢产业,如今已构建起“采矿—冶炼—加工—再生”的完整链条,2024年产值达358亿元,较5年前翻了近一番。从普通钢材到高端特种钢,产品广泛应用于桥梁、船舶等重大工程,每吨售价提升超千元,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四新崛起:新兴产业开辟发展新赛道

“井下温度零下40℃,我们远程操作就能完成设备检查,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河南跃薪智能机械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展示着5G智慧矿山操作系统。“十四五”时期,平顶山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四大新兴产业,以“六新”突破和“六高工程”为抓手,培育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增长点。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零的突破:天瑞信科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双跨平台”,填补了河南省空白;587个智能应用场景覆盖重点制造企业,32家省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星罗棋布。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与移动公司合作的“5G+煤炭绿色安全开发”项目,更是从全球众多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世界5G大会“年度十大案例”。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157家企业,形成矿用装备、环保装备等多元布局,2024年总产值达81.3亿元。平煤机、铁福来等企业的14个产品获评河南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因德飞、墨工智能在机器人领域崭露头角,展现了“智造”活力。

新能源储能产业构建起独特优势:细结构人造特种石墨年产量12.3万吨,占全国近七成,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产能全国第一。平高智慧能源产业基地年产值达10亿元,二期投产后将增至25亿元;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正在打造“煤—煤焦油—负极材料—储能”全产业链,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跻身行业第一梯队。中宜创芯2000吨电子级高纯碳化硅粉体项目投产,不仅填补全省第三代半导体空白,而且全部建成后产能将居全国第一。

生物医药产业虽规模尚小但潜力巨大,12家规上企业形成医药制造与医疗器械两大集群,2024年营业收入达12.42亿元。真实生物、圣光投资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从原料药到医疗耗材的产业链雏形初现,为健康平顶山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

“十四五”时期,7大产业集群和12条重点产业链不仅撑起了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更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中国尼龙城、电气装备产业园等集群累计新增就业超3万人,仅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开发区就吸纳本地劳动力1.2万人;郏县厨具产业带动周边村庄2000余人就业,人均月收入较务农时增长近3倍。

5年耕耘,硕果累累。从尼龙新材料的全球领跑,到智慧矿山的技术突破;从优势产业的提质增效,到特色产业的富民兴县,我市以7群12链为骨架,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先进制造业占比较“十三五”末提高12个百分点。站在新的起点,这座工业之城正以群链融合的强劲动能,继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本报记者 田秀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