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三苏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时间:2025-07-11 来源:河南日报 浏览次数:



□陈亚楠

河南是三苏的发迹之所、政治舞台和归葬之地,开封作为北宋京城,是唯一一个三苏都曾驻留为官的城市,是三苏文化中“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的发源地。离开中央政府后,苏轼曾在汝州,苏辙曾在陈州(淮阳)、南都(商丘)、汝州等地任职,晚年定居许昌,苏轼、苏辙安葬于平顶山市郏县,苏洵的衣冠冢也在郏县。河南作为三苏文化的重镇,存留有大量相关历史文化遗存,存在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巨大潜能,在三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要求,予以保护传承弘扬,赓续中华文脉。

民为邦本,为政以德

三苏的治国理念

三苏都曾在中央政府任职,苏洵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苏轼曾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苏辙曾任右司谏、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他们的治国理政思想影响广泛。民本思想是三苏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稳健改革的变革主张、宽以治民的法治思想背后深藏着三苏的为民情怀。

三苏始终坚守以民为本、关心民瘼的初心。苏洵在《田制》中将三代的赋税与北宋的赋税进行比较,认为赋税征收比例相似,但是百姓生活差别巨大的原因在于土地兼并,呼吁抑制土地兼并。苏轼在文章中反复强调“民者,天下之本”,告诫官员为政应“惟适厥中,以民为本”。苏轼以维护民众利益为出发点,提出“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的渐进改革主张。苏辙认为“王道之至于民也,其亦深矣”,民心向背关乎国家兴衰,强调治国理政的关键在于顺应民心。他主张“藏富于民”,反对司马光“骤废雇役、复行差役”,主张“缓改旧法、兼顾利弊”。

三苏始终坚持德法融合、宽以治民的理念。苏洵认为法律不应过严过密,关键在于执行,反对以钱赎罪。苏轼提出“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民者国之本,而刑者民之贼”。提倡宽以御民,反对严酷的刑罚。苏辙认为,严苛的法律“可以御小害,而未可以御大害也”。主张秉持儒家的“仁爱”之心,以宽仁为本,恢复孝悌之礼,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潜心文学,成就斐然

三苏的文学造诣

三苏在文学领域造诣深厚,是北宋文坛的巅峰代表,他们以文学为载体,彰显北宋士人的家国情怀和人格魅力,其文学作品是中华文脉的璀璨标识,影响跨越千年。

苏洵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上继韩愈欧阳修,下开苏轼兄弟,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苏洵以政论文见长,笔锋犀利,《六国论》通过剖析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指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实际上是针砭宋王朝的屈辱媾和政策。在文论上,苏洵提出要“有为而出”“得乎吾心”,强调文贵自然,这一主张影响后人的散文创作,推动古文革新。在家谱文化上,苏洵创立了“大宗谱法”,与欧阳修“五世一提”的谱图法合称“欧苏法式”,是谱牒学两大主流格式。

苏轼是三苏中成就最全面者,是文学巨匠,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均开宗立派。苏轼开创豪放词派,《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气势豪迈,时人以“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比拟苏轼的豪放词风,与柳永婉约派媲美,高度肯定其文学地位。其诗内容丰富,境界开阔,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散文上主张“大略如行云流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成为千古名篇。在书法上,用笔丰腴跌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辙的文学成就集中在散文,奠定他在文学史上地位的也是他的古文创作。他以议论见长,文风汪洋淡泊,《王氏清虚堂记》《武昌九曲亭记》《黄楼赋》等文章皆有此类特点,其政论文《上神宗皇帝书》关注民生,体现务实精神。苏辙晚年是北宋“古文运动”中后期的一位杰出代表。他创作了三百多篇优秀诗篇,对当时的文坛产生影响,是当时文坛领袖和评定文章的权威。

清廉刚正,忠君爱民

三苏的家风家教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苏氏一族,从苏轼的曾祖父苏杲、祖父苏序开始就有扶危济困,不图回报的美名,其父苏洵的兄长苏涣,为官近四十年,两袖清风,时刻保持清正廉洁,心系百姓,苏洵亦如此。苏氏一族传承“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优良家风,塑造了三苏清廉、正直的政治品格。苏轼以不贪为宝,秉持“功废于贪,行成于廉”“非吾所有,一毫莫取”的理念,践行廉洁奉公的为官之道。

在家庭教育上,苏洵亲自教导二子,注重经世致用之学。父子三人常同题作文,苏轼、苏辙的政论文章继承了苏洵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的特点。苏轼、苏辙都是敢于直言极谏之士,这也深受父亲苏洵的影响。苏轼、苏辙二人的政治实践与新法充满纠葛,但他们始终不畏权贵,敢于直言,保持独立的政治品格。尤其是苏轼,“乃敢不避陛下雷霆之威,安石虎狼之怒,上书对策,指陈其失……”苏洵在《苏氏族谱》与《名二子说》中强调“孝悌忠信”“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的家训,塑造了苏轼兄弟“以民为本”的政治品格。这种精神在其子后续的仕途中得到充分体现,例如苏轼在地方任职时的惠民政策、苏辙在元祐更化中的稳健改革。

守正创新,赓续文脉

推动三苏文化保护传承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基因和密码。三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河南作为三苏文化的重要区域,对宝贵的三苏文化遗产,要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加强三苏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是辉煌灿烂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和统一监管。其一,以实地调查摸清遗产家底。河南是三苏的重要仕宦地,三苏曾在开封、洛阳、周口、许昌、平顶山等地驻留,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与三苏有关的遗迹遗址,目前较为熟知的有开封府衙、平顶山的三苏园、淮阳太昊陵《重修三苏堂记》碑刻,关于省内其他地区的三苏遗产还缺少了解,三苏遗产缺乏系统梳理。遗产摸底是保护的基础,要派遣专业队伍奔赴各地进行调研考察,进一步厘清河南的三苏遗产,为后续的保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其二,以政策法规筑牢保护根基。近年来,地方制定有《郏县三苏历史遗存原址原貌保护利用与文化传承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三苏祠和墓文物保护规划》等,省级层面缺乏专门的政策支持,要谋划出台《河南省三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三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纲要》等政策条例,为遗产保护事业提供法律保障,让遗产保护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其三,以项目建设提升保护水平。推动三苏遗产较为丰富的地区成立三苏文化产业园,策划实施文物数字化体检工程、文物修复保护工程、文物灾害预防工程等,配优配强专业考古和文博人才队伍,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保证专款专用,推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整合,增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协同性。

深化三苏文化研究。中原大地,文脉悠长。河南是三苏的重要仕宦地,有着丰富的三苏文化资源,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优势,多措并举推动三苏文化研究走深走实。其一,搭建研究平台,汇聚研究力量。依托省社科院、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省内三苏仕宦地和归葬地,整合历史、文学、政治学等学科资源,成立省级三苏文化研究院,组织一批专家学者研究三苏文化,系统梳理三苏在中央任职的制度实践、治理思想及其与河南的历史关联,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二,深入开展研究,扩大学术影响。举办“三苏文化高层论坛”等学术会议,邀请海内外汉学家和宋史研究者开展三苏文化研究,以《三苏》期刊为宣传主阵地,策划“三苏与河南”“三苏的家国情怀”“三苏的民本思想”“三苏的家风家教”等专栏,集中刊发一批具有学术影响力的文章,提高河南三苏文化研究的话语权。其三,坚持课题引领,推动学术传承。设置“三苏研究专项”课题,成立“三苏文化青年专项基金”,每年定期征集发布选题,鼓励青年学者加入三苏文化研究队伍,创新研究视角,汇聚优秀成果。其四,整合文化资源,推动数智赋能。搭建“三苏文化数据库”,汇集与三苏有关的碑刻、文集等资料,加强与三苏诞生地眉山、三苏贬谪地黄州惠州儋州等地的交流,共享数据资源。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洛阳龙门石窟时强调,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目前,河南省在推动三苏文化活化利用上尚处于起步阶段,文旅融合还有广阔空间。其一,打造三苏文化IP。推动三苏遗产地加强与开封“宋文化圈”的联动,打造“永恒的三苏”文旅品牌,推动其深度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秉持“办一次会,兴一座城”理念,以文旅推广活动为支点,积极宣传推介河南三苏文化,将打造三苏文化IP融入《河南省“十五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推动“永恒的三苏”品牌成为中原文旅新名片。其二,推出精品研学线路。三苏足迹几乎遍布河南全省,推动开封、洛阳、周口、许昌等地加强区域联动,打造“三苏河南仕途游”精品旅游路线,让游客重走三苏仕途,体验不同地区的风土民情,提高河南三苏文化的美誉度,让河南成为文人墨客争相拜谒之地和“苏粉”的精神家园,将庞大的网络“苏粉”群体转化为现实的客流量。其三,打造数字文旅场景。运用AR/VR/MR、全息投影等技术,推动三苏遗产地展览升级,推出“苏轼数字人”“三苏河南行旅数字地图”,打造《三苏的河南》《三苏在开封》等演出剧目及“穿越宋朝”“苏轼的一天”等互动体验项目,多角度提升游客的体验感与参与度,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其四,开发创意文创产品。坚持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结合三苏文化元素和现代市场需求,打造差异化文创产品,丰富文化产品供给。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