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篇优秀案例之十】湛河区:坚持聚数赋能 实现政务数据惠企利民
一、背景介绍
近年来,湛河区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推进各项惠企利民工作开展,并以“放管服效”改革为总则,以全区政务服务能力提升为总抓手,围绕政务服务提质增效、数字政府建设、强化数据赋能等工作,不断完善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努力推动实现数据治理融合发展、政府决策精准科学、营商办事更加便捷。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体制机制,筑牢数据共享基础。一是数据共享管理机制初步建成。出台了《湛河区建立健全公共数据共享协调机制 加快推进数据有序共享的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湛河区区级政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的通知》《湛河区数据共享责任清单(第一批)》,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定期组织研判,各部门分工负责,不断优化规范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流程及标准。二是数据安全运维工作制度更加完善。持续健全全区数据和网络安全基础制度建设,制定印发《信息化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信息资产分类及安全管理规定》《安全事件管理办法》《网络安全应急预案》《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管理办法》等5大类17个小类的网络安全日常管理制度。三是跨部门数据共享格局全面建成。以国家、省和市数据共享标准接入规范为基础,依托“数字湛河”政务信息化平台制定区级数据共享技术规范,通过开展“标准规范完善、能力服务统揽、资源汇聚融合、重点领域赋能、多元保障提升”五个专项行动,有力支撑政府运行“一网协同”,促进全区政务信息资源有效汇聚、共享共用,实现区级数据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安全运维、统一对外开展数据共享交换,建成安全、完善、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数据普查工作期间,组织成立攻坚专班,先后编制“数据资源目录”233个,制定“责任清单”1258个,“材料清单”7312个,梳理“需求清单”1755个,汇聚“要素清单”172987个,数据普查工作在全省率先达到100%。
(二)聚焦利企便民,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一是持续提升实体大厅服务能力。设置专职帮办代办员,为辖区办事群众提供“一对一”贴心帮办代办服务。通过设立“有诉即应”窗口,对群众诉求事项“接诉即办、一窗受理”,按照“125+X”限时办结制,即1个工作日内将涉及的法律、政策等登记造册,2个工作日内对群众诉求事项协调办理,5个工作日内出具办理结果,对于“难办、棘手”事项,组织相关部门集中研讨办理。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积极探索企业“投资承诺制”和“容缺受理”服务模式,推出稳岗补贴“免申即享”、医保缴费等“一码办事”等创新应用模式。二是以特色场景应用扩大“就近办”服务渠道。通过数据共享技术优势,推动政务服务事项“五减一优”成果向更多渠道拓展,丰富“政务服务+”内容,依托邮政、银行、商场等进行合作,推进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高频事项下沉,实现130余项政务服务“就近办”,努力打造市民身边的“微型政务服务大厅”。中骏世界城“政商通办”便民服务站开通以来,已先后受理企业群众业务查询及办理各类事项7312人次。三是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权限外审批”。实施推进项目建设“权限外审批”,由县级领导牵头抓总,责任局委统筹协调,属地单位搞好配合,抽调工商、税务、住建、国土、环保等8个部门及各乡(街道)业务人员,组成40余人共同参与的助企服务专班,通过各部门摸排汇总,湛河区共梳理出企业“权限外审批”事项80余项,涉及市级以上审批单位10余家,实现区级行政审批和市区两级行政审批流程“内外双循环”。截止目前,累积服务辖区企业2500余人次。同时,大力推行企业“投资承诺制”、“容缺受理”服务模式,推出稳岗补贴“免申即享”、医保缴费等“一码办事”等创新应用模式。
(三)用好聚数治数,持续释放“数字政府”动能。一是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数字湛河”。学习借鉴国内先进地区“数字政府”建设经验,结合湛河区实际,紧紧围绕“聚数、赋能”,积极推动政务、经济、社会等各领域数据资源汇聚,畅通数据要素共享流通渠道,推动数据治理融合、互通共享、安全使用,推动实现“对内协同、对外服务”的数据应用格局。目前已建成“3库”“1平台”及3个主题应用,正在实施推进全域三维城市地图、智慧督查、街居管理、特殊群体人员管理等更多场景应用。二是全面摸清辖区人口底数。通过“政务云+数据库+可视化”系统架构,建立软、硬件双重安全防护措施,规范数据采集、安全调用和日志溯源,避免敏感信息外泄,确保人口信息数据库安全可靠运行。同时结合人口信息特点,对涉及个人数据的35类信息属性,按照类别化建模、数字化建档、标签化管理,实现人口信息由传统纸质档案向数字档案全面转型。当前,湛河区人口信息数据平台已汇聚辖区人口数据信息33.82万人,“数据要素”1183.7万条。
三、工作成效
一是政府效能不断提升。通过实施“聚数、用数、治数”改革,不断推动政府治理由“制治向数治、事治向智治、人治向法治”良性发展,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实现了政府部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二是群众办事更加便利。政务服务改革是一项关系着企业群众利益的重要改革工作,企业和群众期盼大、关注度高。比如深化“政商通办”服务模式,131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就近办理”和“政务服务窗口前移”,解决了企业群众“多跑腿”、“往返跑”等难题。三是办事成本不断降低。通过“人、事、物、空间、电子证照、电子签名”等数据资源的汇聚共享运用,有效减少了企业群众当场提供材料数量;“权限外审批”、“免申即享”、“一码办事”让各类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营商办事更容易,节约和企业和群众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实现了企业群众“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异地办”,满足了企业群众需求,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持续提升,使更多企业群众共享法治政府建设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