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心怡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实践。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好时代脉搏,把准政治方向,强化责任担当,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提出的“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向全省发出奋进的号角。对标省委工作重点,立足平顶山实际发展,市委十届八次全会明确指出下半年要“深入开展文明乡风建设行动”“巩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在聚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上重点攻坚,这既是奋力建设农业强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推动高效能治理的逻辑使然。全会将我市主动融入“五个强省”建设与推动自身发展统一起来,为我市答好“两高四着力”的时代命题指明了实践方向。
党建引领激发文明乡风建设活力,为乡村高效能治理强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对加强文明乡风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彰显了文明乡风对于筑牢乡村意识形态阵地和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文明乡风建设行动的开展,我市乡村文明氛围日益浓厚,干群关系更加和谐,不断夯实乡村高效能治理根基。但也应注意到,随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乡村治理面临外部需求多样化、治理理念偏差、整合能力不足以及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偏低等新形势和新挑战,要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和治理效能,仍需进行进一步理论思考和实践优化。基于此,一要着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铸就更加坚强有力的基层战斗堡垒,通过锻造基层党组织保证落实和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内部管理和自我革新的能力以及组织动员和创新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党建引领文明乡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就治理理念而言,基层干部队伍对于党建工作的认识要从过去的“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从过去为党建而党建的党内循环转变为合乎时宜的党内外动员,以高水平的组织工作最大限度激发群众文明创造的自治活力;就治理方式而言,要紧扣“五基四化”重点,以“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为抓手,通过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服务弥补乡村文明建设宽、松、软的不足,让乡风文明培育变得更加可知可感可控,确保建设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二要着力支持引导优秀乡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因地制宜发展本土文化,在赢得群众情感支持的同时为乡村治理提供赓续发展的支撑。能不能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是检验党建成效的重要尺度。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不是空中楼阁,最终要回归于高质量发展,二者相互促进、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党建引领把方向,文明乡风建设不能止于零碎的文化传输和活动创建,更要系统谋划,在宣传先进文化的同时,推动本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地方文化发展样本,做大做强文化输出,实现文旅产业培育的新突破并带动群众增收,在乡土人才培育、群众文明提升以及乡村振兴上实现正循环,持续巩固乡村治理根基。
以文化人释放文明乡风建设魅力,为乡村高效能治理铸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文明乡风建设的根本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演进,一方面,5G、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为乡村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互联网产品迅速席卷乡村,挑战传统的文化伦理。爆炸的信息、新鲜的事物、快速的链接让人应接不暇,亟须回归主流文化本质寻找确定性,为自我发展构建新的注解,以进一步稳固乡村治理的情感和思想支撑。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指引我们拨开迷雾、昂扬前进的重要遵循。面对传统与现代交织带来的新的治理难题,一要坚持政治文化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不断发展壮大主流价值,用先进文化引导人、鼓舞人,让真善美的主旋律占据乡村文化市场,铸就乡村高效能治理的思想之魂。二要丰富乡村文化供给。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一方面,要扩存量,推动文化产品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扩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另一方面,要添增量,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积极搭建各类文化服务平台,引入、开发和打造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不断拓展村民文化活动的实践空间,实现乡村文化服务的常态化和长效化。只有当好的文化产品足够丰盈,才能有效破除互联网发展带给乡村的精神迷思,引导群众在现代社会中正确构建自我与附近,不断增强对主流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回归个人价值创造和生产发展中心,铸就乡村高效能治理的精神之魂。三要唤醒村民文化自觉。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能够滋养人,人也能够反作用于文化,推动文化的演进和发展。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中,构筑村民的文化自觉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老龄化、空心化的乡村发展状况,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对乡村文化的解构以及同质化的发展模式等,都深刻影响着村民的文化思考,限制着村民的文化选择,最终导致乡村治理的供需失衡。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我市不但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而且有良好的文明建设基础,这为乡村高效能治理提供了优越的外部条件,更应成为我市乡村治理中文化自信的底气。须进一步尊重村民的实际文化需求,引导村民从文化边缘走向中心,推动构建百花齐放的文明乡风发展格局,铸就乡村治理的意识之魂。
因势利导挖掘文明乡风建设潜力,为乡村高效能治理增效
伴随着我市从“煤城”向“美城”蝶变加速,“魅力鹰城 近悦远来”的城市名片愈益闪亮,特别是近期夏日经济的繁荣迸发,为我市再添色彩。城市文化发展的创新见证了平顶山新时代文旅消费的巨大潜力,也成为乡村文化转型创新的先锋号,为文明乡风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在市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壮大文旅产业”之际,搭乘文旅发展快车,以旅彰文,营造乡风文明新风尚,必能助推乡村高效能治理提质增效。一要加大城市夏日经济对附近乡村的辐射带动,助推乡村共享城市文化发展成果,助力乡村群众解除思想禁锢,更快适应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让现代文明之风盈润乡村。二要聚焦移动端传播和年轻化消费两大核心驱动力,倒逼乡村发展实现转型升级,为文明乡风建设添活力、增动力、强内力。三要强化乡域内协调联动,以系统思维贯通内部文化资源,以点带线、以线成面、整体覆盖,通过有效扩大乡土文化的影响力,为文明乡风建设创造更为开放的环境和条件,推动村民议事会和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更好发挥作用,移风易俗更显成效,实现乡村高效能治理水平再跃升。
(作者单位:平顶山市委党校)
上一篇:没有上一篇
下一篇:让文明出行成为全民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