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腹地,一座尼龙产业新城正拔节生长。作为河南省产业布局的重要节点,位于中国尼龙城的氢化学公司、尼龙科技公司、帘子布发展公司、普利材料公司和工程塑料公司5家龙头企业攥指成拳,勾勒出尼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恢宏图景。
7月2日,在氢化学公司内,高大的制氢装置与合成液氨塔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机器轰鸣,生产装置平稳高效运转。这座投资23亿元、年产40万吨液氨、4亿立方米氢气及副产品的现代化企业正源源不断为下游企业输送原料。
“此前,尼龙新材料产业链所需氢气与液氨依赖外部采购,运输成本高、供气不稳定。”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徐广坡介绍说,氢氨项目每年能为下游企业节约3亿元至6亿元的成本。自去年2月投产以来,该公司以稳定、高效的“气源”筑牢中国尼龙城发展的基石。
作为中国尼龙城的核心骨干企业,尼龙科技公司通过管道引入氢化学公司的液氨、氢气,生成己内酰胺、己二酸两大核心产品。经过扩建和技改,目前该公司各类产品综合产能达260万吨/年,己二酸产品Y级+T级达到99.65%,己内酰胺消光值稳定保持在0.02以内,产品质量居国际先进水平,2024年销售收入超过75亿元。
发展不止于此。6月6日,国内首套10万吨/年艾斯安装置在尼龙科技公司建成投产。该装置突破传统己二腈工艺限制,标志着尼龙新材料产业链实现关键原材料自主可控。
帘子布发展公司是首家入驻尼龙新材料开发区的企业。生产线上,66盐液经熔融、聚合、牵伸等工序变身为单根细丝即可承重12公斤的尼龙66工业丝,再经织造、浸胶,最终化身为高品质的66浸胶帘子布。
“我们不仅深耕尼龙66工业丝、细旦丝、浸胶帘子布等核心产品,而且致力于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成功推出特种纤维等高端差异化产品共计600余种。”帘子布发展公司副总经理侯向阳介绍说,该公司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占有率稳居世界首位,成为拉动尼龙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自动化流水线平稳运转,晶莹剔透的尼龙6颗粒如珍珠般从干燥机中流出,一袋袋尼龙6切片装车待发……这幅画面来自普利材料公司。
“我们以尼龙科技公司的己内酰胺为原料,生产出高性能的差别化尼龙6切片,用于制造高速纺民用丝和帘子布工业丝。今年前4个月,公司销售收入达8.8亿元,同比增长31.7%。”普利材料公司副总经理赵晓东介绍说,公司精准切入,细分市场,为尼龙材料产业注入活力,显著提升了产业链的整体韧性和竞争力。
毗邻普利材料公司的工程塑料公司厂区,满载尼龙66切片的货车接连不断驶出。作为国内最大的尼龙66树脂生产商,该公司足不出户在园区内采购原料,通过聚合反应生产尼龙66切片,年产能达25万吨,供给下游企业制造尼龙66工业丝、改性工程塑料、尼龙扎带等多元产品。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工业丝专用料、气囊丝专用料等多款高端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引领产业升级、实现价值倍增,驱动尼龙66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领域跃升。
5家企业如同5颗璀璨明珠,串珠成链,构建起高效协同、资源优化配置的产业生态圈:氢化学公司以气源保障筑牢根基,尼龙科技公司以技术突破打通节点,帘子布发展公司以全球市场树立标杆,普利材料公司与工程塑料公司以应用创新拓展边界。这种协同效应不仅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更让产业链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如今,已有200余家上下游企业因这一产业磁场集聚中国尼龙城。
站在新起点,5家企业正以“聚变”之力重塑产业格局,深化产业协同创新,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共同谱写中国尼龙城高质量发展的辉煌篇章。
(本报记者 魏广军 张永军)
■编后
协同共振 锻造磁场
李晗
“五龙”腾飞之势,是我市尼龙产业生态良好发展的有力印证。氢化学公司以氢氨项目打通上游气源,破解供应链难题,筑牢产业根基;尼龙科技公司就近“引氢”入企生成核心产品,进而突破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链自主可控;帘子布发展公司深耕专业领域,以市场优势树立行业标杆;普利材料和工程塑料公司立足产业中下游,拓展高附加值应用。与此同时,产业链协同共振带来了更为强大的产业磁场。
发展产业重在培育产业生态,5家企业环环相扣,攥指成拳,形成从原料到应用的全链条协同发展,既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成本大幅降低,更提升了产业链抗风险能力,产业磁场的引力持续增强。
从依赖外部采购到自主可控,从传统制造到高端应用,中国尼龙城正以协同聚变之势突破技术瓶颈,重塑产业格局,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能。
策划 刘 光 陶向军
统筹 王冬梅 贾志琼
执行 华 谦 楚让蕊 张红晓 朱丙强 彭雪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