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白龟湖的晨雾中,尧山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调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中试设备;40公里外,中国尼龙城的自动化生产线将煤炭分子转化为高强度工业丝,发往30余个国家。两幅跨越地理空间的画面,因中国尼龙城与白龟湖科创新城的双核联动,交织成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生动样本。
战略破局:“两城”驱动的转型密码
作为新中国首个特大型煤炭基地,平顶山曾深陷资源困境——煤炭产业占比超60%,优质炼焦煤储量占全省54.6%,却面临产业结构单一、创新动能不足的问题。2016年,市委提出打造中国尼龙城,依托煤基化工延伸产业链;2023年,又在生态优美的白龟湖畔规划59平方公里的科创新城,形成“东尼龙、西科创”的双核格局。
“两城”定位精准互补。中国尼龙城以“大尼龙、全产业链、国际化、创新引领”为战略,构建全球最长煤基尼龙产业链,入驻企业超200家,尼龙66盐产能亚洲第一;白龟湖科创新城布局尧山实验室、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2家省级以上平台,主攻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领域,担当城市“创新大脑”。
市委书记陈向平强调,这两个城,一个深耕产业,一个聚焦创新,“两城”并驾齐驱,不仅可以促进新老城区互融互通、协同发展,还能以分工协作提效率、拓空间、创优势,形成新的增长极。
融合实践:产学研用的“化学反应”
在中国尼龙城核心区,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尼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己二腈项目正试产运行。这项突破欧美30年垄断的技术,使生产成本降低40%,助力中国尼龙城成为全球少数掌握全产业链的基地。目前,园区尼龙66工业丝全球市占率达37%,年产值突破千亿元,但高端尼龙薄膜等产品仍依赖进口。
科创新城的突破恰似及时雨——
平台直通产线,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攻克“14nm芯片用超纯铜电解液”技术,东华大学团队携9项尼龙纤维专利入驻转化;概念验证破壁,全国首个尼龙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发布行业标准,阻燃PET材料研发周期从2年压缩至3个月;人才反哺制造,河南城建学院开设高分子材料硕士点,课堂直通尼龙城车间······2024年,钠离子电池等18项成果在尼龙城量产,转化周期缩短超50%。
生态构建:多方滋养的创新沃土
我市把推动“两城”建设作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总牵引,在创新平台建设、重点项目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亮点频现。
平顶山的创新生态需要“土壤、活水、阳光”的协同滋养——
平台矩阵打通创新经脉。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入列,获61项专利,技术应用于40余座高瓦斯矿井;尧山实验室聚焦第三代半导体等方向,研发国际领先的聚多肽药物载体;285家高新技术企业组成“基础研究—中试—量产”全链条,2024年技术合同登记额达17.38亿元。
要素成本洼地引凤筑巢。设立“平顶山企业家日”,配套百亿级产业基金,投入40亿元培育机器人等未来产业;中国尼龙城工业用水价压至2元/吨,增量配电电价0.6元/度,年节省企业成本超2000万元;“十万大学生集聚工程”引进杰青等高端人才200余名,柔性引进上海交大等高校团队。
全球链接激活创新循环。主导制定尼龙66盐国际标准,产品出口美日印等30国;中国尼龙产业发展大会永久会址落地,吸引恒申集团等国际龙头企业;保税物流中心、鲁山机场加速建设,2024年对RCEP成员国贸易占比达30%。
从“中原煤仓”到“全球材料创新极”,我市“双城”蓝图清晰可期:近期目标(2025年),尼龙城产值破2000亿元,科创新城研发投入强度冲刺2.5%,新建省级平台12个;长远布局(2035年),建成5000亿级尼龙基地,打造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尼龙新材料产业基地。尧山实验室二期已开工聚焦第三代半导体,尼龙城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2027年建成后,绿电占比将超40%。
在尼龙科技公司的控制室里,大屏实时显示着从煤炭到尼龙66盐的分子转化数据。这些跳动的参数,恰如平顶山转型的脉搏——当煤炭基因在创新雨林中完成重组,这座老工业城市正以“两城”为枝干,在新时代长成一片孕育无限可能的生态雨林。
(本报记者 高轶鹏)
■编后
找到转型赛道 方能收获精彩
徐明卉
东边的中国尼龙城,多条生产线高速运转;西边的白龟湖畔,尧山实验室酝酿研发。一东一西,生机盎然,托起了平顶山从“中原煤仓”的资源依赖到“全球材料创新极”的动能跃迁。
“东尼龙、西科创”的双核布局,是市委、市政府的用心部署,也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中国尼龙城构建全球最长煤基尼龙产业链,入驻企业超200家,尼龙66盐产能亚洲第一;白龟湖科创新城布局尧山实验室、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2家省级以上平台,主攻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领域,担当城市“创新大脑”。这样的“两城”定位,是动能重构,也是精准互补。
从2025年产值冲刺2000亿元,到2035年建成5000亿级基地,平顶山的目标具体而扎实、蓝图清晰而宏伟。这座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实践给出启示:唯有锚定创新驱动,推动产业与科技共生共荣,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方能在高质量发展上大有可为,方能在转型之路上收获精彩。
策划 刘 光 陶向军
统筹 王冬梅 贾志琼
执行 华 谦 楚让蕊 郭 琳 张红晓 朱丙强 彭雪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