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平顶山,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大考中正书写着令人惊喜的答卷——
井下,传统煤炭产业的“黑色印记”被数字经济的“智慧蓝”和绿色技术的“生态绿”所替代。
车间里,全流程数字化,推动企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
实验室里,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瞄准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先进碳化物陶瓷基复合材料、尼龙新材料3个重点方向,描绘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图景。
新工艺新设备赋能新发展
8月3日,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十矿的调度中心,电子屏上实时显示井下设备运行数据,通过“5G+工业互联网平台”,采煤机、皮带运输机等设备实现“云端对话”,传统采煤业正经历着“数字革命”。
这是我省首个“5G+智慧矿山”示范项目,通过部署500余个传感器和AI算法,矿井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智能系统可提前预测瓦斯突出风险,准确率提升至95%,采煤效率提高20%,安全事故率下降60%。此外,5G网络覆盖井下作业面,使远程操控采煤机成为现实,矿工无需再深入高风险区域。
近年来,在“智慧平煤神马建设”理念的引领下,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积极引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信息技术,推动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深度融合,按照“新建必上、老矿优先”的原则,广泛采用“5G+智能矿山”“5G+智能选矸”技术,对采掘工作面和机电运输系统进行智能化升级。同时,供电、排水、压风等生产环节也逐步实现无人值守和远程集中控制,机器人巡检作业在部分关键环节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我市所有主体矿井都已建成万兆工业网、井下视频监控平台和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等,成功创建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1座和省级智能化示范煤矿11座,煤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职工劳动强度显著降低。
新产品新技术展现新气象
在尼龙新材料开发区,河南神马氢化学有限责任公司中央控制室的大屏上实时显示生产线状态和设备的运行情况等信息。
尼龙新材料产业是我市的核心主导产业,目标是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作为打通我市尼龙产业链上游,解决尼龙产业原料氢气和液氨短缺问题,保障中国尼龙城本质安全的大型化工项目,氢化学公司氢氨项目总投资27亿元,年产40万吨液氨和4亿立方米氢气及相关副产品,每年可降低下游企业采购成本3亿元至6亿元。
项目建设伊始,该公司就探索创建“绿色工厂”“智能工厂”,通过建成DCS、SIS、CCS及GDS控制系统,全面实现了生产装置的自动化控制。建设的大屏系统应用于生产态势监测、应急指挥、数据分析、成果汇报等多种场景;建设的MES系统智慧化平台集成了丰富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接口,可替代80%以上的人工统计工作,能源管理平均工作效率可提高10倍,能耗异常判断准确率超95%。
近年来,中国尼龙城的核心区——尼龙新材料开发区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引导企业采用数字技术进行技术化信息化改造,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由燃料到原料再到新材料,中国尼龙城不仅形成从上游的煤焦化工、尼龙原料,到中游的尼龙中间体、聚合,再到下游的改性注塑、纺丝织造,以及聚氨酯、聚碳酸酯等的全产业链条,打通了世界上最完整的碳基尼龙化工产业链。在这里,尼龙科技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重结晶技术生产出的己内酰胺产品填补河南省空白,产品质量国内一流;神马帘子布发展公司引领尼龙66浸胶帘子布发展,全球每4个高速运转的轮胎中就有1个是“神马牌”……
新领域新布局激发新活力
白龟湖畔,国鼎山上,尧山实验室静静矗立。走进实验室,四周墙壁上展示着各项研究成果,以及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目前,尧山实验室已吸纳研究人员200余人,明确了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先进碳化物陶瓷基复合材料、尼龙新材料3个特色研究方向,研发合成世界上已知分子量最大的聚多肽高分子药物载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我市坚持把白龟湖科创新城作为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聚焦7大产业集群12条重点产业链群发力,让科技成果源源不断从科研实验室“象牙塔”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生产线”,为全市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抢滩、未来产业布局提供动能。
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东华大学朱美芳纤维材料改性研究团队共建的联合研发中心已落地,“抗紫外功能尼龙纤维制备关键技术”等9项标志性创新项目正在加紧攻关,并发布了国内首个《概念验证服务规范》团体标准。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2023年3月重组入列以来,获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中煤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拥有授权发明专利61项、国际发明专利4项,目前实验室在研项目共计288项。
一边是“生产鲜见人、但闻机声响”的智造场景,一边是“挺起中国造、迈向高精尖”的研发现场,平顶山正进一步以新提质、以质催新,积极开辟新赛道、打造新引擎、塑造新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下足功夫,持续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作出新贡献。
(本报记者 高轶鹏)
■编后
向“新”行 路更宽
朱丙强
数字经济的赋能,让煤矿开采逐渐摆脱传统模式,迈向更高效、更安全、更智能;尧山实验室研发合成世界上已知分子量最大的聚多肽高分子药物载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带动行业向高而攀……新技术的迭代更新、新产品的广泛应用,正在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核心路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仅能让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而且可以建链补链、聚链成群,重构产业生态,构建多元、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让“新树发新芽”。
高质量转型发展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明晰发展路径、掌握科学方法、保持战略定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用“数智绿”替代“黑白灰”,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转的步伐将更稳、动能将更足、质量将更高,发展的道路也会越来越宽广。
策划 刘 光 陶向军
统筹 王冬梅 贾志琼
执行 华 谦 楚让蕊
张红晓 朱丙强
彭雪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