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站位全局、立足实际,对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本报今起开设“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民营经济新观察”专栏,讲述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故事,在全社会形成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贡献65%以上的GDP,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支撑着经济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
创造60%的税收,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提供了坚实资金保障;
产出70%的技术创新成果,哪里有新质生产力勃发,哪里就有民营经济冲锋的身影,为产业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提供90%以上的就业岗位,成就了无数家庭的幸福,有效保障了民生稳定;
占据97%的企业数量,庞大的市场主体活跃在各个行业领域,激发了市场的活力与创造力……
这是我市2024年民营经济交出的亮眼“成绩单”。如今,民营企业已成为平顶山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民生改善的“压舱石”、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可以说,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平顶山发展的功臣,是现代化建设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在今年4月10日召开的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市委书记陈向平说。
政策体系支持:畅通政企沟通机制
“严格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凡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之外领域,民营企业与其他各类市场主体一样均可依法平等进入”“超过400万元的工程采购项目中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在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原则和统一质量标准的前提下,面向中小企业的预留份额由30%以上阶段性提高至40%以上”“落实民营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这是今年2月我市出台的《平顶山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十条措施》中的部分内容。除此之外,我市还制定了《平顶山市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和《平顶山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严格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强化资金扶持等,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6月27日,市发展改革委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与12位民营企业家面对面深入沟通、交换意见。
我市建立了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40个部门和单位参与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局级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与行业协会商会服务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定期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全市工商联系统举办40多场次“政企同心 共营未来”活动,7家市直部门开展“政企同心”主题活动,有效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
市发展改革委梳理汇总全市相关领域骨干民营企业百余家,筛选确定省级重点民营企业50家,建立企业信息库,并开展对重点民营企业的常态化数据统计与监测。
营商环境打造:从“找政策”到“享政策”
政策千条万条,不落实就是白条。
我市持续开展营商环境整改提升攻坚行动,印发《平顶山市深化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建立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3个重点任务台账,共涉及80项重点任务。建立“平台统一受理、专人梳理研判、按责分级核办、限时办结反馈、定期回访复核、办结归档销号”的平台化全流程闭环管理工作机制。
6月11日,市寿康老百姓大药房有限公司一次性办理了股东变更、法定代表人变更、食品经营许可变更等多个变更事项,实现了多个变更事项“网上申请、证照联办、一次办好”。该公司法人代表岳红丽说,她通过河南政务服务网“高效办成一件事”窗口办理这次变更登记,从申请到审核通过一共才用了十几分钟,她非常满意。
我市持续压缩政务服务办事时限,承诺时限压缩比达到90.9%。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落地见效,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资金直达快享。建立了线上线下市县一体的“一件事”应用系统。在河南省率先推行“现勘现审”工作机制,通过“网上预审+预约时间+现勘现审”模式,96个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时限最多由原来的5个工作日压缩至6个小时。真正实现了一件事一次办好,切实让企业和群众感受到高效、便捷的办事方式,真正让企业从“找政策”变为“享政策”。
今年,我市设立3个3000万元专项资金,以龙头企业培育为重点,支持科技创新、乡村特色产业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季度已经兑付6335万元,其中受益民营企业达225家,涉及资金2291万元。
我市依托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一体化线上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可办”“一证通办”。2024年,已经实现130余类电子材料、电子证照的免提交,已配置“免证办”事项681个,在全省率先实现新房办证、维修资金征缴等30余个场景一张身份证自助办理。运用“平顶山市优化营商环境企业投诉平台”“平顶山市亲清政商关系信息化平台”,对接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平台,2024年受理企业营商环境投诉案件67个,办结率100%。
科技赋能发展:激发民企创新活力
创新是民营经济的生命线,只有在创新上领先,才能在发展上抢先。
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牵引,我市成立市委科技委,出台“1+N”政策体系,突出政策集成,强化科技、教育、财政、土地、金融等政策协同,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激发各行各业创新发展活力。
突出平台建设,已建成各类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中试基地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36家。突出主体培育,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9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690家,实现量质齐升。
突出人才引育,实施平顶山英才计划、十万大学生集聚工程,实行“全职+柔性”“编制在高校、事业单位,工作在企业”引才机制,集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突出成果转化,建立“名企+名校”“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等协同机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33.6%,成为河南省首批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
我市印发《平顶山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设立方案》《平顶山市政府投资产业发展基金实施办法》《平顶山市政府投资基金尽职免责办法》,重点支持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科技创新等产业项目。真实生物自主研发的阿兹夫定抗新冠及抗艾滋病适应证已获批上市,被河南省政府列为近年来河南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之一。
法治保驾护航:维护民企合法权益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我市持续开展“检察护企”专项行动,依法监督纠正违法“查扣冻”企业财产等突出问题,打击侵犯企业和企业家人身权、财产权以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各类犯罪行为,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坚持罪刑法定,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依法审理涉企违法犯罪案件。加强涉企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清理涉企“挂案”,提升办案质效。持续开展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商标侵权、假冒专利、侵犯著作权等违法违规行为;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损害赔偿力度。
为加快平顶山陶瓷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市制定了《平顶山市汝瓷文化保护条例》,印发了《关于加快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抓大扶小”,支持民营汝瓷企业做大做强,叫响“汝瓷之源”“汝窑为魁”品牌。
稳政策、优环境、强科技、守法治,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在硬核举措的叠加效应下,平顶山这座资源型城市正以民营经济为支点,政企一心、齐心协力,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本报记者 田秀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