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腹地,白龟湖畔,数字经济的浪潮正澎湃涌动。
在新华区,昔日闲置的义乌国际商贸城如今“蝶变”成年产值超十亿元的数字经济高地——平顶山数字产业创新基地。微短剧、电子商务、数据标注等新业态在此汇聚,53家入驻企业、千余名新就业人员,让这里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创新的激情。
然而,人员密集、企业多元、思想活跃的特点,也曾给这片热土的治理与服务带来挑战。如何将“最活跃地带”打造成“最坚强阵地”?如何让高效能治理为新兴产业赋能、为城市转型护航?答案就在那一面面高扬的党旗下,在那一个个精细的网格中,在那一次次精准的服务里,在那一份份凝聚的人心中。
破茧
组织重构:从“各自为战”到“握指成拳”
资源型城市转型,绕不开产业“换挡”与治理“升级”双重命题。
面对闲置楼宇盘活和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治理新课题,平顶山数字产业创新基地选择以党建引领破题,重构组织体系,筑牢高效能治理的坚强堡垒。
打破壁垒,织密“一张网”。基地被划定为“专属网格”,但这张网绝非简单的行政划分。一个由现代服务业开发区、西市场街道、平煤神马、“两企三新”等多方力量共同组成的网格党支部应运而生,打破了政企之间、条块之间、国企与非公企业之间的传统界限。通过人员“交叉任职”,网格党支部成为统领各方资源的“圆心”,形成了“一核多元”的治理架构。
明晰权责,下活“一盘棋”。探索形成的“126”工作法,让协同治理从“临时动议”走向“常态长效”。“1”,即由网格党支部统筹;“2”,是属地街道和新华区现代服务业开发区两方保障,分别扛起社会治理与产业发展的责任;“6”,则是整合职能部门、运营公司、入驻企业、物业等六方力量。23名专兼职网格员履行“十看六问”职责,确保小事不出网格、难事联动化解、大事共同协商,真正做到对企业“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辐射带动,凝聚“一条心”。网格党支部的有效运作,产生了强大的“磁石效应”,企业从最初对党建的观望转变为主动要求建立党组织。园区内非公企业纷纷建立党支部或联合党支部,积极要求派驻党建指导员。通过“三找”(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行动、“暖新15条”服务举措、“党课进园区”等活动,党的声音直达企业一线,组织关怀送到职工身边。党组织覆盖率不断提升,33人表达入党意愿,收到27份入党申请书。党的组织和工作“两个覆盖”实现了从“有形”到“有效”的质的飞跃。
赋能
精准服务:从“企业需求”到“自家事务”
党建引领下的服务,核心在“精准”,关键在“实效”。
平顶山数字产业创新基地将企业的“需求清单”转化为网格的“服务清单”,以“自家事”的担当激活高效能治理的内生动力。
前置服务,营造“家”的温暖。从企业入驻伊始,“管家式”服务便同步启动。帮办代办、党员包联,注册、开户、水电等事务一跟到底,极大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让创业者“拎包入驻”、安心经营。
精准施策,破解“家”的难题。网格党支部的眼睛向内,敏锐洞察企业发展的“痛点”。基地用心破解“人才之渴”:针对高层次人才难题,网格整合全区专业干部资源,巧用选调生、省派博士服务团等政策,引入十余名硕士、博士人才兼任专家型网格员。计算机专业出身的网格员王铠杰,深入数据标注中心,与员工同学共研,开发出提升标注效率20%的插件,成为佳话。用情打通“市场之堵”,针对电商选品难和本地产品销售难,网格推动重点企业——神采奕扬建立一站式选品中心,整合全市特色产品,成功对接淘宝、网易严选等大型平台,将“平顶山好物”推向全国。用力疏通政策之渠,落实“园区吹哨、部门报到”,开通政策直通车,定期组织政银企对接会。职能部门轮值制度确保惠企政策、金融活水精准直达;同时,积极协助企业申报项目,提供人才公寓、法律援助等全方位保障。
智慧治理,提升“家”的效能。基地还积极探索“数治”赋能。正如新华区委书记张伟民所言:“在这里,我们联合央广视讯打造了数字党建样板,运用前沿科技实现沉浸式学习。智慧信息平台也让治理更智能、服务更便捷。”
凝心
价值引领:从“旁观职工”到“家园主人”
高效的治理,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依靠人。
平顶山数字产业创新基地通过强化价值引领,激发每一位参与者的主人翁意识,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广泛共识。
党员先锋,从“建设者”到“引领者”。基地积极搭建平台,让党员亮身份、当先锋。党员企业主药蒲林主动开展以商招商,提供关键线索并全程参与,促成保利新质生产力中心4个月快速落地;入驻企业启鹰科技的党员职工,自发利用无人机巡飞,排查楼宇安全隐患,在极端天气前发现并协助处理险情。党组织对表现突出者授予“产业顾问”“招商大使”等称号,纳入后备人才库,大大增强了归属感和荣誉感。
家园文化,从“工作圈”到“生活圈”。基地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着力营造“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氛围,引进荷尔蒙游泳健身、网易蜗牛图书馆、心理咨询中心,打造“数咖加油站”、网红打卡墙、解压空间,举办“书记下午茶”、“青春议事会”、读书沙龙等34次……这些举措精准契合了年轻群体对工作环境品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提升了园区的凝聚力与吸引力。
融入大局,从“小网格”到“大战略”。基地的治理创新自觉融入平顶山市“两城”建设和青年发展型城市发展的大局。与白龟湖科创新城规划同频共振,打造承接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园区内的陶韵艺术空间通过电商直播让蒲城古陶、钧瓷、汝瓷等传统工艺品焕发新生,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双赢。这正是“小网格”服务“大战略”的生动体现,让高效能治理真正赋能高质量发展,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探索出新路径。
“平顶山数字产业创新基地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万千可能,只要牢牢抓住党建引领这个根本,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创新治理方式,就能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治理效能和发展胜势。”张伟民说,新华区将持续用党建红的旗帜指引航向,用一个个小网格编织出基层高效能治理的锦绣图景。
(本报记者 毛玺玺)
■记者手记
党建也是生产力
毛玺玺
走进平顶山数字产业创新基地,青春气息与创新活力扑面而来,“家园”温度和治理精度洋溢其中。
在这里,党建不是会议室里枯燥的说教,而是网格员王铠杰为企业开发的那款提升效率20%的插件,是党员企业主药蒲林在招商一线奔忙的身影;是启鹰科技的无人机为园区安全巡飞划出的轨迹。
在这里,组织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书记下午茶”上的畅所欲言,是“青春议事会”里的思想碰撞,是人才公寓里的温暖灯火,是咖啡香里飘散的真诚关怀。党组织通过精准服务和价值引领,将来自五湖四海的“打工人”变成了共建家园的“一家人”。
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核心在“融”,关键在“实”。该基地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产业发展脉络、企业成长需求、职工生活点滴,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说话。当企业感受到“有求必应”的贴心,当职工体验到“被尊重被需要”的暖心,当党员展现出“冲锋在前”的初心,党建就自然而然地从“要求”变成了“需求”,从“软约束”变成了“硬支撑”,真正成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可感可知的生产力。
上一篇:没有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