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业,能展现多强的韧性?一条产业链,能迸发多大的能量?一家园区,能孕育怎样的未来?
尼龙新材料开发区正用行动与实绩书写答案——去年投资、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0%、26%、14%,营业收入达322亿元;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化工园区、省转型升级试点开发区、省级绿色工业园区,跻身全国化工园区竞争力70强,居第49位,充分彰显转型发展主阵地、主引擎作用。
聚链成群
产业格局向新攀升
建强产业链,激活发展引擎,推动产业能级迈上新台阶。
开发区按照“构建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打造产业生态”的思路,推动产业链、要素链、创新链、制度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持续壮大产业集群。3年来,累计完成投资129.3亿元,建成项目61个,形成了涵盖上游原料、中间体到下游深加工产品的发展新格局。
尼龙原料产能持续扩大。规划形成“3个100万吨”产能,目前上游已形成约184万吨产能,“大尼龙”发展格局加速成型,开发区正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尼龙原料生产基地。
尼龙纤维产业链全面贯通。全产业链产能达26万吨,涵盖尼龙6民用丝、锦纶面料、尼龙粘扣带、尼龙66工业丝及帘子布、芳纶纤维等多个项目。印染、尼龙66民用丝、芳纶等关键环节已补齐,绿色尼龙纤维产业园正在规划,尼龙纤维产业集群日趋完善。
工程塑料产业向高端迈进。已建成产能8万吨,涵盖尼龙66隔热条、尼龙扎带、工程塑料改性注塑、高端尼龙包装薄膜等项目,产业形态不断向薄膜、改性、注塑等高端化、多元化拓展。
聚氨酯产业加快集聚。已建成产能约40万吨,在建产能约8万吨,涉及聚氨酯泡沫填缝剂、聚酯多元醇、鞋底原液、TPU、聚氨酯组合料等项目,正聚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聚氨酯产业园。
创新赋能
发展引擎动力强劲
在神马普利生产车间,全自动化生产线平稳运行,中控室大屏实时显示从原料到成品包装的全流程数据。晶莹的尼龙6颗粒从冷却塔中不断流出,经自动包装后下线……
“创新是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公司总经理刘全帅表示。企业组建了高学历、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硕士及以上人员占比达35%,已开发出多类差异化尼龙6切片及共聚6/66等10余种产品,多项核心指标媲美甚至优于国际同类进口产品。
开发区坚定实施“创新引领”战略,构建“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截至2024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2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3家,较2022年净增9家。
创新平台体系构建新格局。高标准建设高能级研发载体,为产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开发区已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2个、省级18个、市级17个。核心平台——河南省尼龙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及其全流程实验室已全面运行。中试基地成功投用,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关键技术攻坚取得新成果。聚焦产业链“卡脖子”环节和高端化方向,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己二腈自主产业化项目加快推进;对位芳纶、芳纶Ⅲ等特种纤维研发取得决定性进展;尼龙46、生物基尼龙等新品种开发稳步推进。绿色纤维、再生尼龙、高端注塑切片等高附加值产品陆续推向市场。
产学研用融合迈出新步伐。积极拓展创新“朋友圈”,与河南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尧山实验室、河南城建学院、平顶山学院等建立紧密合作,形成“以上带下、以小补大”的融通创新机制。依托神马尼龙材料中试基地等平台,促成多项科技成果熟化与转化,助力企业破解技术难题。
生态优化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
走进平顶山奥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智能设备高速运转,工人正加紧完成包装订单。“尽管面临市场挑战,公司发展动能依然强劲,产品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今年上半年出口额达1500多万元。”公司总经理刘楠说。
这份从容,源于开发区与企业之间紧密的“亲清”关系,以及“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障。开发区班子成员分包项目,甘当“店小二”和“服务员”,主动送政策、解难题。
打造全省综合要素成本最低园区。为企业提供稳定、优质的蒸汽、工业用水、天然气、电力等供应。目前,园区工业用水供水能力达5万吨/日,价格2.0元/吨,为全省最低;天然气价格由4.65元/立方米降至3.2元/立方米,也为全省最低;蒸汽实施季度调价机制,中压蒸汽价格由265元/吨降至228元/吨。
展望“十五五”,随着产业链、服务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尼龙新材料开发区将持续释放产业集聚的乘数效应,在新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