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之兵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十五五”时期的历史方位,为我们做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供了认识指引。准确理解“十五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应从为什么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为什么能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如何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等三方面进行全面把握。
“十五五”时期为何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是党中央结合国内外发展最新形势提出的重大判断,它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目标逻辑。
从理论逻辑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实现现代化是所有国家共同的发展目标。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既要求国家综合实力持续提高,也对经济发展、民生就业、生态环保、政治民主等各个具体领域的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其难度较大,实现这一目标绝非短期能够完成的事业。尤其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样一种前无古人的发展道路而言,其难度更是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现代化道路。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也必然是需要历经多个不同发展阶段的长期过程。与此同时,在过去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已经成功实施了十四个五年规划,共同构筑并显著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国际发展环境,不同时期的五年规划显然也发挥不同的作用。如改革开放以前的五个五年规划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改革开放至新时代的七个五年规划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而党中央在新时代制定的“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则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直接支撑。在此背景下,“十五五”规划作为新时代的第三个完整五年规划,必将延续之前五年规划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取得决定性进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从实践逻辑看,“十五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思潮、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兴起,国内发展模式高质量转型压力日益加大。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经受住各类严重冲击,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形成了一套具有系统性、整体性、有效性的治国理政体系,成功应对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理论和制度取得了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指导思想上,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发展布局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均取得显著进展;在发展格局上,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逐渐成形;在发展方式上,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模式已开始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在发展动力上,自主原始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正在成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可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是行之有效的,也是“十五五”时期必须遵循的发展经验和原则,这也是确保“十五五”时期能成功发挥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承前启后作用的关键前提。
从目标逻辑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时间、内容上的接续和相互支撑也是“十五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重要地位的关键原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标志性意义。两者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上的重要节点。其中,前者是后者顺利实现的前提和支撑之一,而后者则是前者继续高水平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党中央的带领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顺利实现,当前已进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面对这一伟大征程,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两步走战略安排,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即将收官的“十四五”时期发展实践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成功跃上新台阶,已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良好开局。作为接下来实现2035年发展目标的两个五年规划之一,“十五五”时期既是贯彻落实新两步走战略安排的深化期,也是确保这一战略安排顺利实现的重要时期,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将是时代赋予“十五五”时期承前启后重要地位的重大机遇。
“十五五”时期何以发挥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必然要求“十五五”时期能够有效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从各方面因素和条件看,“十五五”时期成功发挥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承前启后作用具备两方面强大支撑。
我国发展的根本原则没有变化。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六大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从这六大原则的本质看,这是凝聚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经验和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是始终贯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指导思想,也是确保“十五五”时期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顺利发挥承前启后作用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前提。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五年规划作为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必然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在各个领域体现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是根本要求。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只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就可以获得最广大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就可以破除制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各项障碍症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最大合力。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根本方向。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由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想要顺利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必须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发挥高质量发展目标对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等各个领域工作的指引作用,持续提升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在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只有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韧性,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迈进。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是根本路径。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结合,既有助于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为破解市场经济机制的内生缺陷提供支撑,又可为市场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提供更大舞台,是体现我国制度优势的根本路径。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根本支撑。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面对这一情形,只有始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更加安全的高质量发展环境。
我国发展的根本优势没有发生变化。可见,“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将对“十五五”时期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我国之所以能够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长期以来,我们聚焦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目标任务,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瞄准长期发展目标,集中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以极高效率完成一项又一项的发展任务,有力巩固和支撑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我国应对各类不确定性冲击的最大底气。“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依托人口数量、国土空间、经济体量、统一市场等条件,我国已具备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这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有效的发展空间。伴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的加速,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更为强大动力。完整产业体系优势是决定国家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而过去应对美国等少数国家遏制打压的成功经验也证明,完整产业体系是强大风险抵御能力和产业调整能力赖以存在的前提,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内在稳定器。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根本载体。从最早的人口数量红利到现在的人才质量红利,我国丰富的人才资源有力支撑了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进程,这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稳定向前的根本动力。
“十五五”时期如何发挥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夯实基础、全面发力是党中央对“十五五”时期各项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前者立足全局,着眼提升整体发展能力;后者瞄准关键环节,持续破解卡点堵点,两者相辅相成,是确保“十五五”时期顺利发挥承前启后重要作用的必然前提。
从整体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看,夯实基础应立足产业基础、空间基础、安全基础和制度基础等四大重点。产业基础上,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统筹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工作,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在空间基础上,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与此同时,也应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增强国土空间承载能力。在安全基础上,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重点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在制度基础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
从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障碍分析,全面发力应瞄准科技体制、民生保障、国内市场建设的卡点、难点和堵点。在科技体制改革上,应以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为根本目标,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在民生保障建设上,应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国内市场建设上,应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以强大国内市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有效构建。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