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新画卷 幸福平顶山|绿电照亮发展新路径
时间:2025-10-20 来源:平顶山日报 浏览次数:

图片3.png

正在建设中的鲁山抽水蓄能电站

仲秋时节,站在鲁山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现场远眺,水库大坝已初具雏形,施工车辆穿梭作业。这座总投资86.77亿元的巨型“电力粮仓”,正悄然改变着平顶山的能源版图。曾以“煤城”著称的平顶山,如今正以蓬勃发展的绿色电能书写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篇章。

能源结构之变:

从煤电独大到绿电主导

“十四五”时期,我市能源转型步伐明显加快。2024年,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达520万千瓦,约占总装机的52%,新能源发电量68.4亿千瓦时,占比27.7%。到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装机进一步提升至550万千瓦,占比达53%,发电量占比跃升至34%。这意味着,在平顶山电力供应中,每发3度电就有1度来自新能源。

这一数据背后,是能源供给结构的深刻变革。据市能源规划建设局负责人介绍,全市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在推动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昔日的采煤沉陷区,如今成了光伏板的“蓝色海洋”;曾经荒芜的山脊上,座座风机正将无尽风能转化为清洁电力。

新能源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特点,如何保障电网稳定运行?我市给出的答案是多元化储能。

在姚电公司厂区,全省首个10万千瓦级储能电站——100兆瓦/200兆瓦时磷酸铁锂储能电站已投入运行。该电站如同巨型“充电宝”,可在用电低谷时充电,在高峰时放电,有效平衡新能源波动。

更令人振奋的是,我市在全钒液流储能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平煤全钒液流独立电站规模达24兆瓦/96兆瓦时,是当前国内并网最大规模的全钒液流储能电站。全钒液流储能具有安全性高、寿命长等优势,特别适合电网级大规模储能应用。

“这就好比给电网安装了‘稳定器’和‘调节阀’。”技术人员形象地比喻,储能设施有效解决了“有风有电、无风无电”的难题,让绿电成为可靠电源。

重大项目支撑:

能源体系多维布局

重大能源项目是能源转型的硬支撑。除了鲁山抽水蓄能电站,我市还在积极推进鲁山杜鹃岭、汝州龙凤山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争取早日纳入国家规划。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落地平顶山。按照“为西部企业供应绿色电力”的要求,平台首期工程正有序推进。

与此同时,叶县盐穴储气库群有序建设,氢能等新兴能源产业加速布局,平顶山能源储备调节能力明显增强,能源体系呈现多能互补、多维布局的特点。

在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开发区,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正让企业用能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作为全市21个获批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之一,该项目通过系统整合电源、电网、负荷和储能元素,实现能源就地消纳和优化配置。

“一体化项目帮助我们降低了用电成本,提高了用能效率。”尼龙新材料开发区内的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通过配套建设分布式光伏和储能设施,企业可在电价高峰时段使用自备绿电,有效缓解了用电压力。

目前,我市已获批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21个,包括两个增量配电网项目和19个工业企业项目。虽然项目数量不占优势,但新能源总规模超110万千瓦,居全省前列。这种模式为工业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平顶山方案”。

绿色电能赋能:

资源型城市转型新路

绿电发展不仅改变了能源结构,更照亮了平顶山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在河南煜达阀门制造有限公司,厂房顶部的光伏板正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直接用于生产。“我们算过一笔账,通过自建光伏和参与一体化项目,每年可节约电费支出近百万元。”公司负责人说,绿电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高新区尼龙织造产业园内,企业通过用上绿电,生产出更具市场吸引力的“低碳产品”。在碳中和背景下,产品碳足迹正成为国际市场的“新门槛”,而绿电应用为企业打通了绿色贸易通道。

从黑色煤城到绿色电都,平顶山的能源革命仍在继续。预计到2026年底,鲁山抽水蓄能电站首台机组将并网投运,届时平顶山电网调峰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赵秀红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能源消费方式变革,强化能源科技创新,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放眼未来,随着绿电建设在平顶山这片热土上快速布局,一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生动样本正徐徐展开。绿电点亮的不仅是千家万户的灯火,更是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