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新引擎 构建平顶山数字乡村新格局
时间:2025-10-15 来源:平顶山日报 浏览次数:

乔欢欢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强调,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和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作为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为数字乡村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我市积极把握时代机遇,将新质生产力培育与数字乡村建设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径、注入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核心特征,其本质是创新驱动、质效优先的先进生产力。对平顶山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抓手,更是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瓶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选择。

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支撑。通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构建现代化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

新质生产力作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一是培育新型劳动者,重塑乡村人力资本结构。新质生产力可以改变劳动者的知识结构、技能体系和思维方式。首先,数字技术的普及要求农民掌握新技能、提升数字素养,加速从传统生产者向“数字新农人”的转变。其次,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生产方式变革,推动劳动者从单纯体力劳动向体脑结合演进,增强劳动价值创造能力。最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打破知识和技能传播的时空限制,为乡村劳动者提供持续学习和能力提升的通道,形成人力资本积累的良性循环。

二是拓展劳动对象,重构乡村资源价值体系。新质生产力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极大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和形态。一方面,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传统农业资源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价值增值和价值重构;另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资源的整合利用,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更重要的是,新质生产力推动了产业边界模糊化和融合化发展,催生新的劳动对象形态和价值创造模式,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三是升级劳动资料,重建乡村生产技术体系。新质生产力通过推动劳动资料的数字化与智能化,重塑乡村生产的技术基础。智能装备与数字平台的应用,显著提升农业生产的自动化与精准化水平,降低了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新型劳动资料具备网络效应与正外部性,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加速技术传播与知识扩散。同时,数字基础设施还可有效打破乡村地理隔阂,实现资源要素的跨时空优化配置,为乡村发展开拓新空间。

四是创新治理模式,重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新质生产力通过重塑信息传递与决策机制,驱动乡村治理模式创新。数字化治理平台的应用显著提升信息处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决策更加科学精准;新质生产力推动治理主体多元化与过程透明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数字治理模式可不断优化完善,形成治理能力持续提升的良性循环。

平顶山数字乡村建设已形成多模式协同格局,汝州、舞钢、郏县先后入选省级示范县。然而,其纵深推进仍面临共性挑战。

一是设施筑基模式。以宝丰县为例,宝丰县推动5G网络在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的覆盖,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区,为数字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但网络覆盖在从“有”到“优”的提升方面存在差距,物联网、传感器等感知基础设施的部署不够充分,农村地区的数字鸿沟依旧存在。

二是产业赋能模式。以鲁山智慧蚕业、汝州智慧农业为示范案例,鲁山县运用人工智能与无人机管护蚕坡,优化柞蚕生长环境,提升成活率与产量;汝州市通过自动墒情站、水肥一体化数字农田与果园,实现节水50%、降低用工成本80%。但智慧农业的应用较为分散,不利于形成全产业链的数字化闭环;关键技术装备对外部的依赖程度较高,本土化创新应用能力有待增强。

三是治理增效模式。以叶县“智慧叶县”App、宝丰县“网上居委会”为代表,通过移动应用实现民生服务“掌上办理”、群众诉求“即时传达”,推动了治理流程的重塑与效能的提升。然而,各级政务平台的数据壁垒尚未完全破除,“信息孤岛”现象对治理的协同性形成制约。

四是电商联动模式。以叶县、宝丰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为典型实践,通过建设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与物流体系,打通农产品上行渠道,有效激活了农村市场的活力。但农产品的品牌化、标准化水平较低,冷链物流等供应链的短板较为突出,电商人才“引进困难、留存不易”的问题较为普遍。

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数字乡村新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市须立足实际,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布局物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农村地区网络扩容提质。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着重部署农业物联网、遥感监测等感知设施,构建农村“数字孪生”平台,筑牢数字乡村的基础架构。支持平顶山学院、河南城建学院等高校与龙头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攻克农业传感器、农业机器人等关键核心技术。

二是培育智慧农业产业,推动转型升级。要大力发展智慧种业、智慧农田、智慧种植、智慧畜牧、智慧渔业,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化。支持郏县红牛、汝州生猪、宝丰奶业、鲁山食用菌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数字化改造,建设一批智慧农业产业园和数字农业工厂。培育“互联网+订单农业”“数字+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构建数字治理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搭建市级“乡村大脑”和数据共享平台,推动各级政务系统互联互通,实现治理数据的整合与协同应用。构建“数字+网格”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精细化水平。建立农村集体资产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三资管理透明化、规范化,推动涉农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

四是加强数字人才培养,增强内生动力。要实施数字新农人培育工程,开展农民数字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参与数字乡村建设。鼓励高校、企业共建人才孵化基地,建立专家智库,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为乡村持续输送数字技术骨干。

五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优化发展环境。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建立健全数据采集、共享、利用机制,破除数据壁垒。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保障数据和信息安全,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建立以数据应用、模式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为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系平顶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质生产力赋能河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2025-ZDJH-327)阶段性成果。]